漫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之路

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人工智能浪潮已开始掀起。今年5、6月,国务院连续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个国家战略层面的文件,将我国智能产业推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近日于上海召开的“2015第五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解读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趋势和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时认为,支撑智能制造的三大技术是:机器人(86.270, 2.97, 3.57%)、智能装备以及3d打印。
这其中,我国高端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都处在产业化的艰苦攻关期,而3d打印技术正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和企业的跑马圈地期。
卢秉恒认为,3d打印最符合工业4.0的制造工艺。它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产品开发周期与成本成倍下降,基本上是原来的1/3至1/5,使用材料利用率由5%提升至85%。ge公司做了一个非常创新的工作,用3d打印把20个零件合成了1个零件,提高燃油效率15%,发动机前进了一代。
他还认为,中国制造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强调三个新的基础:传感器、软件、大数据。
如今,大数据已成为网络时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资产,被称之为“新时代的石油”。而手机、电视机、汽车和聊天机器人等作为“传感器”,为互联网商提供源源不断的大数据资产。各行各业的大数据,规模从tb到pb到eb到zb,以三个数据级的阶梯迅速发展。
此外,机器人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当前应该更多研发的不是人型机器人,而是云机器人。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用成千上万台的cpu+gpu服务器架构,通过大数据样本做混合的大规模深度学习的并行训练,可确定几十亿个参数的人工神经,成为人工智能又一大亮点。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可有力支撑云机器人如何听说、如何看、如何想,而解决机器人如何动作的‘智能制造2025’迎来了我国机器人的春天。”
生物识别同样是人工智能的重要一环。《关于继续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一共有11项“重点行动”,最后一个就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其中特别提到“生物特征识别”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
百度的特点是连接人与信息,阿里巴巴是连接人与商品,腾讯是连接人与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认为,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连接一切。”既然是以人为本,一定要知道这个人是谁,所以“生物识别”将是智能化时代的一个关键技术。
谭铁牛认为,可穿戴设备蕴含生物识别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生物识别将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用户本身成为一个采集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行业内的生物识别数据收集和互换,形成云端数据库从而实现精准垂直服务。

Cirrus Logic推出单级LED驱动器,提供最高性能的调光兼容性
三电平电路原理及常见的电路拓扑分析
KUKA机器人固定焊钳的铣削控制
南方电网携手合作伙伴完成电力专用UPF建设并成功入网
功放保护电路故障修复
漫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之路
T core一体成型电感制造:电感热压机
对NB-IoT的六大质疑,你怎么看?
空压机吸排气异常的识别及解决
Silicon Labs Wireless Gecko Series 2 SoC在贸泽开售,提供出色的节能性与安全性
公园景区背景音乐系统功能解析
厘米级蓝牙AOA室内定位解决方案
Redmi Note9系列关键参数发布:120Hz高刷新率,配备线性马达,向旗舰看齐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前景
工信部: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
人工智能是如何改变企业及在此过程中节省开支的?
台积电董事长曾称:没有林本坚就不会有今天这规模
地下车库CO传感器报警系统
苹果计划2020年推出一款AR智能眼镜
千兆以太网的主要特点_千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