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博文中分享过一系列一文搞懂:spi协议、i2c协议、pid算法、modbus协议等文章,也考虑过是否可以出一篇介绍can总线协议的文章,但是在之后的学习研究中,发觉can总线协议比较庞大和复杂,做为刚刚进入汽车电子行业的开发小白,一篇文章难以讲解清晰,所以决定在汽车电子专栏中连载分享关于can总线协议的相关知识。
由于本人也处于学习和研究阶段,如果对can总线协议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各位大佬在文末留言指正一二。
can总线简介
can总线协议(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总线,是德国bosch(博世)公司研发的一种串行通讯协议总线,它可以使用双绞线来传输信号,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
can通讯协议标准(iso-11898:2003)介绍了设备间信息是如何传递以及符合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的哪些分层项。实际can通讯是在连接设备的物理介质中进行,物理介质的特性由模型中的物理层定义。iso11898体系结构定义七层,osi模型中的最低两层作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如下图所示:
llc用于接收滤波、超载通告、回复管理;
mac用于数据封装/拆封、帧编码、媒体访问管理、错误检测与标定、应答、串转发/并转串;
pls用于位编码/解码、位定时、同步;
pma为收发器特性。
can协议主要用于汽车中各种不同元件之间的通信,以此取代昂贵而笨重的配电线束,该协议的健壮性使其同样适用于自动化和工业环境中。
can总线协议距今已经发展40多年,如今,can总线已成为汽车(汽车、卡车、公共汽车、拖拉机等)、轮船、飞机、电动汽车电池、机械等的标准配置。
can之前的版本:汽车ecu是复杂的点对点布线
1986年:bosch(博世)开发了can协议作为解决方案
1991年:bosch(博世)发布了can 2.0(can 2.0a:11位,2.0b:29位)
1993年:can被采用为国际标准(iso 11898)
2003年:iso 11898成为标准系列
2012年:博世发布了can fd 1.0
2015年:can fd协议标准化(iso 11898-1)
2016年:can物理层,数据速率高达5 mbit/s,已通过iso 11898-2标准化
can总线具有以下特点:
符合osi开放式通信系统参考模型;
两线式总线结构,电气信号为差分式;
多主控制,在总线空闲时,所有的单元都可开始发送消息,最先访问总线的单元可获得发送权;多个单元同时开始发送时,发送高优先级id消息的单元可获得发送权;
点对点控制,一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几种传送方式接收数据,网络上的节点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可以满足不同的实时要求;
采用非破坏性位仲裁总线结构机制,当两个节点同时向网络上传送信息时,优先级低的节点主动停止数据发送,而优先级高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送数据
消息报文不包含源地址或者目标地址,仅通过标识符表明消息功能和优先级;
基于固定消息格式的广播式总线系统,短帧结构;
事件触发型,只有当有消息要发送时,节点才向总线上广播消息;
可以通过发送远程帧请求其它节点发送数据;
消息数据长度0~8byte;
节点数最多可达110个;
错误检测功能。所有节点均可检测错误,检测错误的单元会立即通知其它所有单元;
发送消息出错后,节点会自动重发;
故障限制,具有自动关闭总线的功能,节点控制器可以判断错误是暂时的数据错误还是持续性错误,当总线上发生持续数据错误时,控制器可将节点从总线上隔离,以使总线上的其他操作不受影响;
通信介质可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导纤维,一般使用最便宜的双绞线;
理论上,can总线用单根信号线就可以通信,但还是配备了第二根导线,第二根导线与第一根导线信号为差分关系,可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
直接通信距离最远可达10km(速率4kbps以下),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s(此时距离最长40m);
总线上可同时连接多个节点,可连接节点总数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但实际可连接节点数受总线上时间延迟及电气负载的限制。
每帧信息都有crc校验及其他检错措施,数据错误率极低;
废除了传统的站地址编码,取而代之的是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使网络内的节点个数在理论上不受限制,数据块的标识码可由11位或29位二进制数组成,因此可以定义211或229个不同的数据块,这种数据块编码方式,还可使不同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相同的数据,这一点在分步式控制中非常重要。
can总线具体以下优势
can节点组成
can节点通常由三部分组成:can收发器、can控制器和mcu。
can总线通过差分信号进行数据传输,can收发器将差分信号转换为ttl电平信号,或者将ttl电平信号转换为差分信号,can控制器将ttl电平信号接收并传输给mcu,如下图所示:
目前,我们常用的stm32、华大、瑞萨等单片机内部就集成了can控制器外设,通过配置就可实现对can报文数据的读取和发送。
can总线结构
can总线是一种广播类型的总线,可支持线形拓扑、星形拓扑、树形拓扑和环形拓扑等。can网络中至少需要两个节点设备才可进行通信,无法仅向某一个特定节点设备发送消息,发送数据时所有节点都不可避免地接收所有流量。但是,can总线硬件支持本地过滤,因此每个节点可以设置对有效的消息做出反应。
线形拓扑是在一条主干总线分出各个节点支线,其优点在于布线施工简单,接线方便,阻抗匹配规则固定,缺点是拓扑不够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通讯距离,如下图所示:
星形拓扑是每个节点通过中央设备连到一起,其优点是容易扩展,缺点是一旦中央设备出故障会导致总线集体故障,而且分支线长不同,阻抗匹配复杂,可能需要通过一些中继器或集线器进行扩展,如下图所示:
树形拓扑是节点分支比较多,且分支长度不同,其优点是布线方便,缺点是网络拓扑复杂,阻抗匹配困难,通讯中极易出现问题,必须加一些集线器设备,如下图所示:
环形拓扑是将can总线头尾相连,形成环状,其优点是线缆任意位置断开,总线都不会出现问题,缺点是信号反射严重,无法用于高波特率和远距离传输,如下图所示:
虽然can总线可以支持多种网络拓扑,但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推荐使用线形拓扑,且在ios 11898-2中高速can物理层规范推荐也是线形拓扑。
在iso 11898-2和iso 11898-3中分别规定了两种can总线结构(在bosch can2.0规范中,并没有关于总线拓扑结构的说明)。
iso 11898-2中定义了通信速率为125kbps~1mbps的高速闭环can通信标准,当通信总线长度≤40米,最大通信速率可达到1mbps,高速闭环can(高速can)通信如下图所示:
iso 11898-3中定义了通信速率为10~125kbps的低速开环can通信标准,当传输速率为40kbps时,总线距离可达到1000米。低速开环can(低速容错can)通信如下图所示:
can总线物理电气特性
在can总线上,利用can_h和can_l两根线上的电位差来表示can信号。can 总线上的电位差分为显性电平(dominant voltage)和隐性电平(recessive voltage),其中显性电平为逻辑 0,隐性电平为逻辑 1。
高速can总线(iso 11898-2,通信速率为125kbps~1mbps)在传输显性(0)信号时,会将 can_h端抬向5v高电平,将can_l拉向0v低电平。
当传输隐性(1)信号时,并不会驱动 can_h 或者 can_l 端。 显性信号 can_h 和 can_l 两端差分标称电压为 2v。 终端电阻在没有驱动时,将差分标称电压降回 0v。显性信号(0)的共模电压需要在 1.5v 到 3.5v 之间。隐性信号(1)的共模电压需要在+/-12v。
低速/容错can(iso 11898-3,通信速率为10~125kbps)在传输显性信号(0)时,驱动canh端抬向5v,将canl端降向0v。
在传输隐性信号(1)时并不驱动can 总线的任何一端。在电源电压vcc为5v时,显性信号差分电压需要大于2.3v,隐性信号的差分电压需要小于0.6v。can总线两端未被驱动时,终端电阻使can l端回归到rth电压(当电源电压vcc为5v时,rth电压至少为vcc-0.3v=4.7v),同时使can h端回归至rtl电压(rtl电压最大为0.3v)。两根线需要能够承受-27v至40v的电压而不被损坏。
在高速和低速can中从隐性信号向显性信号过渡的速度更快,因为此时can线缆被主动积极地驱动,显性向隐性的过渡速度主要取决于can网络的长度和导线的电容。
嵌入式设计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苹果盟友多变 如今高通携手三星反击苹果
造车新势力就像一场资本豪赌,新势力们量产也只能续上0.01条命
腾讯AI Lab还确立一大战略,攻坚“通用人工智能”
过压保护:TDK推出具有超低电容和钳位电压的超小型TVS二极管
关于CAN总线协议的相关知识介绍
骨传导耳机有那些品牌、最好用的骨传导耳机品牌推荐
RISC-V发展的三大趋势
瑞萨电子推出工业温度级DDR5和DDR4寄存时钟驱动器
华为折叠机Mate X2有多少黑科技?
软通动力携手华为云ROMA Connect成立行业生态联盟,共创企业应用新未来
labview和Proteus区别是什么
厉害了,15岁少年制造出一个3D仿真机器人!
WANic 6354智能型高性能数据包处理器的高网络吞吐量
全球最大液晶电视面板制造商LGDisplay,营业利润同比下滑95%,创近两年最低水平
iOS10.3.2Beta3今晨推送!iOS10.3.2怎么样值得更新吗?iOS10.3.2使用感受和更新内容分享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的发展一帆风顺
计算机网络的三种交换方式
东芝推出新型低触发电流光继电器,满足电池供电设备的低功耗需求
从“制造”到“创造”,硬核科技释放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