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2日,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成功地将包括锗晶体管在内的五个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块锗集成电路。
次年7月,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rton noyce),基于硅平面工艺,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
正如大家现在所知,这两位大佬的发明,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集成电路的出现,有力推动了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也为芯片时代的全面到来奠定了基础。
█ dram的诞生
进入196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行业开始了将集成电路技术用于计算机存储领域的尝试。
当时,半导体存储技术被分为rom和ram两个方向。rom是只读存储器,存储数据不会因为断电而丢失,也称外存。而ram是随机存取存储器,用于存储运算数据,断电后,数据会丢失,也称内存。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ram这个领域。
1966年,来自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的罗伯特·丹纳德(robert h. dennard),率先发明了dram存储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这种存储器基于“mos型晶体管+电容结构”,具有能耗低、读写速度快且集成度高的特点。直到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内存、手机内存、显卡内存等,都是基于dram技术。
1968年6月,ibm注册了晶体管dram的专利。但是,正当他们准备进行dram产业化的时候,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对他们的反垄断调查。
这些调查拖延了ibm的dram产业化进度,从而给其它公司带来了机会。
不久后,1969年,美国加州的advanced memory system(先进内存系统)公司捷足先登,成功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款dram芯片(容量仅有1kb),并将其销售给计算机厂商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
霍尼韦尔公司收到这批dram芯片后,发现工艺上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他们找到了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请求帮助。
这家公司,就是1968年罗伯特·诺伊斯(前文提到的硅集成电路发明人)和戈登·摩尔(摩尔定律的提出者)等人共同创办的英特尔(intel)。
英特尔公司成立后,主要业务就是研制晶体管半导体存储器芯片。
当时,半导体工艺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mos)晶体管。英特尔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方向正确,于是,成立了两个研究小组,分别跟进两个技术方向。
1969年4月,双极型小组率先有了突破,推出了64bit容量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芯片——c3101。这个芯片是英特尔的第一款产品,主要客户就是霍尼韦尔。
场效应管小组也不甘落后,1969年7月,他们推出了256bit容量的静态随机存储器芯片——c1101。这是世界第一个大容量sram存储器。
1970年10月,场效应管小组再接再励,成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dram芯片(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成熟商用的dram芯片)——c1103。
intel c1103,有18个针脚,容量1kbit,售价10美元。
c1103推出后,获得极大成功,很快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半导体内存,服务于hp、dec等重要客户。
在c1103的帮助下,英特尔也迅速发展壮大。1972年,英特尔的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年收入超过2300万美元。1974年,英特尔dram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惊人的82.9%。
就在英特尔在dram领域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它的竞争对手也在迅速崛起。
1973年,美国德州仪器(ti)、莫斯泰克(mostek)等厂商先后进入dram市场。
德州仪器在英特尔推出c1103之后,就进行了拆解仿制,通过逆向工程,研究dram的架构和工艺。后来,1971年和1973年,他们先后推出了2k和4k dram,成为英特尔的强劲对手。
莫斯泰克公司由德州仪器半导体中心的前首席工程师l.j.sevin创立(1969年),技术实力同样不俗。
1973年,他们推出了16针脚的dram产品——mk4096,也对英特尔的市场地位形成了挑战(其它公司都是22针脚,针脚越少,制造成本越低)。
1976年,莫斯泰克公司又推出了mk4116,采用了poly-ii(双层多晶硅栅)工艺,容量达到16k。这款产品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举逆转了市场竞争格局,将自己的dram市占率提升到了75%。
mk4116
可惜,没过多久,因为遭遇来自资本市场的恶意收购,莫斯泰克公司的股权结构大幅变动,管理层剧烈动荡,技术人员迅速流失,公司很快走入低谷。
1979年,该公司被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收购。后来,又转卖给了意法半导体。
1978年10月,四个莫斯泰克公司的技术人员离职,在爱达荷州一家牙科诊所的地下室,共同创立了一家新的存储技术公司。
这家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存储业巨头——镁光(micron)。
█ 日本半导体的成与败
除了国内竞争对手之外,英特尔面临的更大威胁来自国外。更具体来说,是来自——日本。
19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崛起。为了在全球科技产业链占据有利位置,他们在半导体技领域进行了精心布局。
1976年,日本通过举国体制,成立了vlsi联合研发体(vlsi:the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超大规模集成)。
联合研发体一共设有6个实验室,专门进行高精度加工技术、硅结晶技术、工艺处理技术、监测评价技术、装置设计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不久后,这个联合研发体就成功攻克了电子束光刻机、干式蚀刻装置等半导体核心加工设备,以及领先的制程工艺和半导体设计能力,为日本半导体行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1977年,在vlsi项目的帮助下,日本成功研制出了64k dram,追平了美国公司的研发进度。
到了1980年代,日本厂商(富士通、日立、三菱、 nec、东芝等)继续发力,凭借质量和价格优势,开始反超美国公司。
1986年,日本存储器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上升至65%,而美国则降低至30%。
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下,美国英特尔公司直接宣布放弃了dram市场(1985年)。而唯一能够在日系厂商夹缝中生存的,只剩下摩托罗拉(motorola)。
全球半导体企业排名(1987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日本半导体厂商眼看就要一统江湖的时候,外部政治环境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85年,美苏冷战气氛不断减弱,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下,美国里根政府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打压日本经济上。
这一年,美国主导了著名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与此同时,美国半导体协会也发起了对日本半导体等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后来,两国达成了对日本半导体产品的价格监督协议。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很快丧失了主导权。
█ 韩系半导体的崛起
那么,日本厂商让出来的市场份额,是不是被美国厂商拿走了呢?
并没有。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日本厂商快速失势的同时,美国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又杀了出来,那就是——韩国。
早在日本启动vlsi项目的时候,韩国政府也没闲着。他们在庆尚北道的龟尾产业区建立了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iet),高薪笼络美国的半导体人才,集中研发集成电路关键技术。
除了kiet之外,韩国三星、lg、现代和大宇等财阀,也看中了半导体技术的市场前景,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专利及加工设备,对其进行消化吸收,积蓄技术力量。
1984年,三星半导体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存储器工厂,批量生产64k dram。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韩国企业,会变成日后的行业“巨无霸”。
话说,从1980年代至今,dram产业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发展。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四十年,那就是——“腥风血雨”。
原因很简单,dram半导体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周期性规律。行业人士曾经总结:dram半导体存储,每赚钱一年,就要亏钱两年,所谓“赚一亏二”。
在这种强烈的周期性规律下,想要长期生存下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dram厂商需要有强大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能够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支出,保持团队的稳定。
在亏损周期,dram厂商需要更多的钱,才能够活下去。在繁荣周期,也不能大意。厂商在选择扩充产能时机时,需要非常谨慎。不然,就可能导致供大于求,盈利变亏损。
四十年前,全球大概有40-50家dram厂商。如今,只剩下三家,竞争之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这四十年里,有一家企业不仅坚持活了下来,还干掉无数对手,长期占据霸主地位。这家企业,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星(samsung)。
三星的故事,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他们采取了一个被无数商学院写入教材的“杀手锏”战略——反周期投入。
简单来说,反周期投入,就是利用行业周期性发展的特点,在行业进入低谷时,在竞争对手都收缩规模时,反其道而行之,加大投入,扩大产能,进一步打压价格,从而让对手加剧亏损,甚至倒闭。
换言之,就是大家玉石俱焚,但是我更有钱,把你焚死了,我再继续活。
三星这家公司,就是靠着韩国的举国之力,接二连三地采用“反周期投入”策略,干掉了无数对手,成为了半导体存储领域的老大。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看看,这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次“反周期投入”
三星的第一次“反周期投入”,就发生在前文所说的1980年代中期。
当时,日美激战正酣,dram市场普遍不景气,价格大跌。dram芯片的价格从每片4美元(1984年),跌到了每片0.3美元(1985年)。
三星建厂推出64k dram时,生产成本是1.3美元/片。面对行业寒冬,三星不仅没有收缩投资,反而开始逆向投资,扩大产能。
到1986年底,三星半导体累积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完全亏空,接近破产。
关键时期,韩国政府出手“救市”,总共投入近3.5亿美金,并且以政府名义背书,给三星拉来了20亿美元的个体募资。
后来,日本半导体被美国干翻,加上pc电脑进入热销期带来的行业繁荣,使得三星顺利翻盘,迎来业绩增长。
不久后,以三星为代表的韩系dram厂商,逐渐蚕食了日本半导体企业让出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第二次“反周期投入”
1992年,日本住友树脂厂发生爆炸,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内存价格暴涨。这一年,三星率先推出世界上第一个64m dram。
199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又开始转弱。这时,三星故技重施,采取了第二次“反周期投入”。他们投资兴建8英寸硅片生产线,用于生产dram。
1995年,微软公司windows95视窗操作系统发布,极大地刺激了内存的需求,带动内存价格大幅上扬,三星的投资获得回报。全球各大厂商后知后觉,纷纷投资扩大产能。
好景不长,到了1995年的年底,各厂商8英寸晶圆厂投产后,导致产能急剧增加,反而使得dram变成供大于求。于是,卖方市场又变成了买方市场,价格又开始下跌。
在此情况下,厂商们被迫削减产量,减小投资规模。
三星继续扩大投资。1996年,三星推出世界上第一个1gb dram,奠定了自己的行业领军地位。
1996-1998年,dram持续处于下行周期。
1999年,dram价格下跌的趋势有所缓解。因为互联网泡沫的出现,dram行业进入了短暂的繁荣阶段。
这一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内存行业发生了若干个重大变化:
韩系方面,韩国现代内存与lg半导体合并,成立现代半导体,后来,又从现代集团拆分(2001年),改名海力士(hynix)。
美系方面,镁光收购德州仪器内存部门。
日系方面,日立、nec、三菱电机的dram业务整合,抱团成立了尔必达(elpida)。
欧系方面,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独立,成立了亿恒科技。几年后,2002年,改名为英飞凌(infineon)。再后来,2006年,英飞凌科技存储器事业部拆分独立,变成了奇梦达(qimonda)。
2000年,全球dram市场份额的前五名之中,有两家是韩系厂商,分别是排名第一的三星(23.00%),还有排名第三的现代(19.36%)。
不久后,互联网泡沫破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pc市场遭受重创,dram的市场需求也急速下降,价格又迎来了跳水。
2001年,dram市场规模从288亿美元腰斩至110亿美元。
2002-2006年,dram市场逐渐从低谷中恢复,整体增长形势良好。
2006年,三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50nm工艺的1gb dram。海力士则开发出当时世界上最高速的200mhz 512mb mobile dram。
那一时期,dram市场逐渐形成了五强格局,分别是:三星(韩)、sk海力士(韩)、奇梦达(德)、镁光(美)和尔必达(日)。
第三次“反周期投入”
2007年,微软推出vista系统。该系统对内存消耗较大,dram厂商预期内存需求大增,于是纷纷增加产能。
但实际上,vista销量很差,没有带动内存市场,导致产能再次过剩。
更悲催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dram市场雪上加霜。内存价格一路下跌,甚至跌破材料成本。
在这个关键时期, 三星第三次祭出“反周期投入”的杀招,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剧了行业亏损。
2009年春天,排名第三的德系厂商奇梦达宣布破产倒闭,欧洲厂商正式退出了dram市场。
2011年,dram供应量再次超过实际需求,价格暴跌。这一次,尔必达没能熬过去,宣布破产,标志着日本厂商全面退出了dram产业。
于是,五强变三强,dram领域只剩下三星(韩)、镁光(美)、海力士(韩)。三家公司的市占率加起来,超过了93%。
█ dram技术的现状
2011年之后,dram内存的市场格局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化。但是,dram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变化很大。
除传统pc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摄像头等)迅速崛起,极大地带动了对dram的需求。
云计算、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的发展,又推动了数据中心的数量增加,从而带来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急剧增加,也刺激了dram的销量增长。
这些需求,逐渐使得dram细分为标准型dram、移动型dram、绘图型dram、利基型dram等类别。
标准dram主要应用于pc、服务器等。移动型dram主要为lpddr,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场景。绘图型ddr用于显卡的显存(gddr)。利基型dram,主要应用于液晶电视、数字机顶盒、网络播放器等产品。
多产品场景的旺盛需求,推动了dram价格的上扬。2018年左右,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需求爆发,更是让dram市场迎来了难得的“黄金时期”。
2019年之后,由于前期产能扩张和去库存因素,内存价格下跌较多。加密货币市场价格崩塌、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成熟期,使得市场需求疲软,dram再次进入低谷期。
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到2022年5月,都属于dram市场的好转期。
今年6月开始,dram行情暴跌。6月份销量下降了36%,7月份又下降了21%,可以说是全面崩盘,惨不忍睹。根据机构预测,四季度跌幅将进一步扩大。
dram行情暴跌
接下来,我们再从技术的角度,看看这些年dram的发展。
一直以来,dram芯片都是以微缩制程的方式,来提高存储密度。
dram每一次制程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以30nm更新到20nm为例,后者需要的光刻掩模版数目增加了30%,非光刻工艺步骤数翻倍。对洁净室厂房面积的要求,也随着设备数的上升而增加了80%以上。
以前,这些成本都可以通过单晶圆更多的芯片产出,以及性能带来的溢价,进行弥补。但是,随着工艺制程的不断微缩,增加的成本和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2013年左右,当制程工艺进入20nm之后,制造难度大幅提升。18/16nm之后,继续在二维方向缩减尺寸,已不再具备成本和性能方面的优势。
于是,dram芯片厂商开始另辟蹊径,开始研究z方向的扩展能力。也就是说,开始推进3d封装。
作为行业龙头,三星率先从封装角度实现了3d dram。他们采用tsv封装技术,将多个dram芯片堆叠起来,从而大幅提升单根内存条容量和性能。后来,各个厂商纷纷跟进,3d dram成为主流。
在产品标准方面,行业一般采用由固态技术协会(jedec)制定的产品标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ddr1-ddr5。
图片来源:全球半导体观察
dram三巨头,都具备了ddr5/lpddr5的量产能力。三星正在捣鼓ddr6,据说2024年完成设计。
在芯片工艺制程上,dram目前的表述和以前有所不同。以前,都是直接40nm、20nm这么叫。现在,因为电路结构是三维的,所以线性的衡量方式不再适用,出现了1x、1y、1z、1α、1β、1γ之类的术语表达制程。
业界认为,10nm~20nm系列制程至少包括六代,1x大约等同于19nm,1y约等同于18nm,1z大约为16-17nm,1α、1β、1γ则对应12—14nm(15nm以下)。
图片来源:全球半导体观察
三星、sk海力士和镁光已在2016~2017年期间进入1xnm阶段,2018~2019年进入1ynm阶段,2020年后进入1znm阶段。
目前,各大厂家继续向10nm逼近。最新的1αnm,仍处于10+nm阶段。
█ 中国dram产业的过去和现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dram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是全球半导体存储器的重要市场之一,也是全球半导体存储厂商的“必争之地”。
但是,实事求是来说,我们自己的dram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国内dram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当时,日本nec在中国大陆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从事dram的生产。
第一家,是1991年nec和首钢合资成立的首钢nec。
首钢nec从1995年开始,采用6英寸1.2微米工艺,生产4m dram(后来升级到16m)。后来,1997年dram全球大跌价,首钢nec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后来,首钢nec沦为nec在海外的一个代工基地,退出了dram产业。
第二家,是1997年nec和华虹集团合资成立的华虹nec。
华虹nec从1999年9月开始,采用8英寸0.35微米工艺技术,生产当时主流的64m dram内存芯片。2001年后,随着nec退出dram市场,华虹也退出了dram产业。
2004年,中国又开始了dram产业的第二次尝试。这次有所行动的,是中芯国际。
当时,中芯国际在北京投资建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fab4),2006年大规模量产80nm工艺,为奇梦达、尔必达代工生产dram。
好景不长,2008年,由于中芯国际业务调整,退出了dram业务。第二次尝试,宣告失败。
2015年,中国dram采购金额约为120亿美元,占全球dram供货量的21.6%。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促使国内开始了针对dram业务的第三次尝试。
这次尝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汉、合肥和厦门三大存储器基地。这些基地借助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产业政策,投入了大量资本(超过2500亿人民币),发展半导体存储技术,培养人才。
目前,国内在dram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紫光国芯、兆易创新、北京矽成、东芯半导体、南亚科技(中国台湾)、华邦电子(中国台湾)、力积电(中国台湾)等。
合肥长鑫,是国内dram存储芯片的龙头企业。他们的dram技术主要来自于已破产的德系dram厂商奇梦达,以及日系厂商尔必达。
2019年9月20日,合肥长鑫宣布中国大陆第一座12英寸dram工厂投产,并发布了首个19nm工艺制造的8g ddr4,属于历史性突破。
根据机构预计,合肥长鑫的产能2022年到2023年将有望达到12.5万片。
福建晋华,大家应该会有所耳闻。前几年,他们被美国政府制裁,新闻闹得很大。
2016年5月,福建晋华与联电合作,进行利基型dram的生产。2017年12月,镁光指控福建晋华和联电盗用了自己的内存芯片技术。2018年1月,福建晋华也就专利侵犯向镁光提起诉讼。2018年10月,福建晋华被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又以窃取镁光商业机密为由起诉联电和福建晋华。
一番折腾之后,联电扛不住了。2019年1月底,联电宣布撤出福建晋华dram项目。2021年11月,联电和镁光达成和解。目前,福建晋华方面审查还没有完整的最终结果。
█ 结语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
总之,dram存储器是计算机、手机等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零件”。
目前,国内dram存储器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下一步,要解决就是良品率提升的问题,以及产能爬坡问题。在融资能力、产业链配套及人才梯队等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谨慎前行。
期待我们能够早日打破“三强”格局,在dram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谢谢大家的耐心观看!下期,小枣君和大家聊聊flash存储的发展史,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这场dram技术困局谁来破?》,王凯琪,全球半导体观察;
2、《dram江湖之美国演义》,芯光社;
3、《存储技术发展历程》,谢长生;
4、《dram芯片国产化替代进程曲折、前途光明》,湘财证券,王攀、王文瑞;
5、《存储大厂又一次豪赌》,半导体行业观察;
6、《存储芯片行业研究报告》,国信证券;
7、《国产存储等待一场革命》,付斌,果壳;
8、《关于半导体存储,没有比这篇更全的了》,芯师爷;
9、《科技简章035-半导体存储之闪存》,悟弥津,知乎;
10、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贞光科技深耕汽车电子、工业及轨道交通领域十余年,为客户提供车规mcu、车规电容、车规电阻、车规晶振、车规电感、车规连接器等车规级产品和汽车电子行业解决方案,成立于2008年的贞光科技是三星、viking、紫光芯能、基美、国巨、泰科、3peak思瑞浦等国内外40余家原厂的授权代理商。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文中观点不代表贞光科技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通过无线传感贴片能够追踪早产儿的状态
德国车企一直在沉睡,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享受音乐的每个细节 森海塞尔全新IE 300入耳式耳机
fireflyAIO-3399J主板SPI使用简介
小米6X评测 接棒性价比线上的性价比杀入线下
贞光科技 | 一文了解内存芯片的发展史
如何解决CAN总线中报文传输受限
Apache Flink 进阶(八):详解 Metrics 原理与实战
跑步耳机哪个牌子好,骨传导跑步运动耳机推荐
关于6GHz频段的发展趋势的谈话浅析
IC芯片型号的那些后缀怎么看?
联想数博会展示:显示了其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布局
小米“米家”VS海尔U+ 谁将称霸智能家居市场?
明星展会首次入驻 Automotive World China 预展8月30日盛大开幕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水稻自动灌溉系统设计案例
基于741运放的12W放大器电路图
AOI和AMR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
哪款蓝牙耳机的音质好?音质好的蓝牙耳机排行榜
一次消谐使用注意事项
深圳重磅发文!为传感器装上鸿蒙系统,剑指这个万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