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传统电镀电解直流电源采用晶闸管相控整流模式,导致电网侧谐波大、功率因数低。现代电镀电解开关电源采用二极管整流-igbt逆变桥-高频变压器耦合-低压整流的拓扑结构,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直流电压纹波小的优点,但直流母线采用大电容滤波,同样会导致网侧电流畸变、功率因数降低。鉴于电镀电源要求输出直流低电压和大电流,设计的电源采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三相pwm整流器,从而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采用igbt全桥逆变,高频变压器耦合输出,最后通过倍频整流和lc滤波,使直流输出电压的质量和装置能量密度显著提高。
文中介绍的电镀用开关电源,其满载输出功率为60kw,输出电压为12v,输出电流为5ka,且连续可调。通过采用三相pwm整流技术控制相电流实现正弦波。理论分析、仿真及实验表明,该电路实现了输入电流的高功率因数整流和低电流畸变,有效抑制电镀电源的网侧电流谐波。同时采用全桥零电压软开关控制方式,有效减少了功率损耗。
2·主电路拓扑结构
鉴于大功率的输出,高频逆变部分采用以igbt为功率开关器件的全桥拓扑结构。
图1示出电源主电路,包括:工频三相交流电输入、整流桥、滤波电感电容、高频全桥逆变器、高频变压器、输出整流环节、输出lc滤波器等。其中,c1为小电容,用于滤除尖峰脉冲带来的毛刺;c2为大容量电容;vti(i=1~4)构成全桥逆变器;cz为防止变压器发生磁偏的隔直电容。
尽管目前广泛采用软开关技术实现大功率开关电镀电源的设计方案比以前晶闸管相控整流方式效果更佳,但仍存在损耗大、功率因数低以及谐波等问题,故三相功率因数校正成为研究热点。为此,在设计中增加了功率因数校正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源的功率因数和效率。
3·三相pwm高功率因数整流环节
三相pwm高频整流电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pwm整流电路的适当控制,使输入电流非常接近于正弦波,且和输入电压同相位,功率因数近似为1,因此,该整流电路可称为高功率因数整流器。图2示出基于三相pfc的电镀电源系统框图,其中前级为三相pfc及其控制电路。
3.1整流环节电路拓扑
图3示出三相pwm高频整流拓扑,整流主电路由6个igbt与快速恢复二极管构成,系统中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设三相对称,定义开关函数:当sg=1(sg*=0)时,上桥臂开关管导通,下桥臂开关管截止;而当sg=1(sg*=0)时,开关管导通情况相反,其中g=a,b,c。
3.2电压空间矢量原理
三相pwm整流器采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定义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网侧输入电压矢量为:
根据三相pwm整流器开关信号s的定义,整流器有8种导通模式,对应的空间电压矢量:u0(000),u1(100),u2(110),u3(010),u4(011),u5(001),u6(101),u7(111),其中u1~u6为6个非零有效矢量,u0和u7为两个零矢量。在一个电流采样周期内,开关管的导通总是以零矢量开始并以零矢量结束。用6个非零矢量和两个零矢量去逼近电压圆,整流器三相桥输入端会得到等效的三相正弦波波形。可用两个相邻非零矢量和两个零矢量去逼近任一空间电压矢量,从而三相桥输入为等效正弦波。因此,在系统运行的一个电网周期内,可以在空间中形象地用6个区域来划分电网空间电压矢量所在的位置:ⅰ区θ=0~π/3;ⅱ区θ=π/3~2π/3;ⅲ区θ=2π/3~π;ⅳ区θ=π~4π/3;ⅴ区θ=4π/3~5π/3;ⅵ区θ=5π/3~2π。
按上述定义对电压空间矢量进行合理分配,控制好零矢量的作用时间,形成等幅不等宽的pwm脉冲波,最终实现追踪磁通的圆形轨迹,即实现svpwm控制。因为直流侧电压udc与整流器输入电流im(m=a,b,c)互相影响,使控制变得困难,因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控制方法。在采用电压svpwm控制系统中,根据文献采用直接计算合成参考电压的方法,定义空间矢量如下:
常见的发烧级音频集成电路
扇入型晶圆级封装是什么?
干货热文 | 孙宇晨:中国互联网没有长期主义
安装防爆电动球阀时的常见问题都有哪些
888天!爱立信数码实验室在行动!为毕业季开启理想之门
电镀电源开关功率的因数校正和提高
煤化工分析仪表的设计方案
雅特生科技新推出的插墙式USB外置电源适配器系列不但符合能源效率标准最新规定而且还可支持62368-1的产品安
ARCH交直流电源模块AHCH05参数详情
汽车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应用解决方案
AirPods Pro固件更新被证实会对主动降噪功能造成恶化
电磁屏技术可以做到电容、电阻屏做不到的那些事
新型DDR5内存的应用
城中村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方案
IBM CEO 罗睿兰:我预计人工智能将在未来5到10年内改变100%的工作
OPPO全链路色彩管理系统将于11月18日正式登场
电脑和手机的内存不足怎么办
while(1)和 for(;;)有什么区别
谷歌:AIY计划的首个参考平台--Voice Kit,DIY自己的AI人工智能产品
电压等级划分及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