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促进多产业融合_折叠手机令人瞩目

2019年mwc于2月25—2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领域盛会,通信产业各方都将汇集于此,展示最顶尖的技术与最具科技含量的产品。全球主流运营商、ic设计厂商、主流设备厂商、终端厂商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各层面代表企业,均参与了此次盛会。人工智能、物联网、5g、芯片都是本次大会关注的重点,2018年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也是大丰收的一年,不论是阿里巴巴、华为、高通等大厂,亦或是旷视科技face++、极链科技video++这样直接以人工智能起家的初创企业,都引领着新技术的重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高潮。
今年,mwc大会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十万位参会者和超过2400家公司,其中,来自中国占比将近18%。那么这些企业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又会在本次大会上迸发出怎样的光彩呢?
5g
mwc作为移动通信展览会,向来是智能手机的主场,而在今年的展会中,涉及最多的除了最新款的手机,就是5g了吧。
从整个通行行业来看,2019年将会是5g试商用的元年。目前,5g的标准已经基本完善,从实验到落地阶段的转变,多款5g产品的推出,将5g终端概念推向新的高度。华为在mwc正式发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g折叠屏手机mate x,在实现5g功能的同时,颠覆了手机固有形态。
5g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对于芯片厂商同样如此,华为、高通、三星、英特尔等公司也是在5g芯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5g商用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芯片,除了要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多领域的处理能力,再加上产品本身需要控制功耗、体积,可想而知芯片设计的难度是巨大的。
除了终端厂商、芯片厂商,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也积极登上舞台,展现其在5g领域的实力和进展,移动、联通、电信皆在会上展示了最新技术、产品和5g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中国联通还与西班牙电信等国际运营商开展了5g和esim全球化合作。
折叠屏
除了5g之外,第二个被行业追捧的新特性无疑是“折叠屏”,而在mwc 2019上折叠屏设备也会大量出现,成为最受瞩目的
目前宣布开发折叠屏的产品或者有相关计划的品牌有很多,比如华为、小米、三星、联想等,而其中三星和小米这边已经展示了样机,华为也是发出了折叠屏手机的预告,三星更是有望于近期内开售。除此之外,努比亚也在mwc 2019上宣布了他们的柔性屏产品——努比亚α。
2019年或许会成为手机折叠屏元年,但其实早在2017年中兴推出的axon x就采用了双屏翻盖的模式。另外双屏翻折也出现在了一些手机的配件中,华硕rog去年推出的rog phone推出的副屏手柄,以及在今年mwc上lg推出的v50 thinq的副屏配件。目前折叠屏的手机价值受限于当前的用户习惯和需求,并没有完全发挥真正的价值,虽然预告和样机都很抢眼,但现阶段折叠屏的设备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物联网
随着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始实施5g计划,5g离我们将越来越近。物联网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以5g支撑的大连接,推进万物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不仅会掀起新一轮的移动变革,也将加速全社会向数字化转型,运营商、芯片和通信等厂商积极谋划向5g转型,提高在5g时代的竞争力。本次mwc大会在物联网展区,中国移动围绕”云-管-端”业务布局,展示了onenet、onelink两大平台,芯片8款,模组8款,智能硬件9款,对用户设备的全球化使用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大连接时代,万物互联产生了海量数据,需要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利用数据创造出更多的全新的商业机遇。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也将为各大厂商带来巨大的利益。

什么是功率放大器?Qorvo如何利用PAM助力未来的5G基础设施?
魅族MX7什么时候上市?魅族MX7最新消息:魅族MX7联发科X30+3D Touch,魅族MX7价格1899元?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夹击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将日渐艰难
小米12搭载什么处理器_小米12的处理器是多少
贸易摩擦促使中国加速5G进程,5G将带动优质上市公司快速成长
5G时代促进多产业融合_折叠手机令人瞩目
运算放大器比较器和电路电压反相方程摘要
详解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误差
半导体教父张忠谋的退休生活:出书、演讲,只想帮年轻人更多
博通预计2018年第四季度的无线零部件业务营收将迎来环比25%的上涨
统一网络通信管理:实现MOSA的下一步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建立一种新型聚合物锂硫电池
5G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
小米12新机发布会倒计时:配置参数无悬念
电压互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是怎样的
华为数据中心从深圳迁往东莞
海尔生物医疗获评山东省优秀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18年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报告
高性价比手机推荐:iphone6splus,小米mix2,华为P10和一加5,每一款都深得青睐
雷达模块支持多远的感应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