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的夯实基础,实现供应链安全,可能是2023年国产mcu厂商最应该思考的事情。
mcu是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之一,在消费电子、家电、医疗、计算机、工业、汽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过去两年,mcu行业经历了坐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
从缺货到寒冬
mcu的大起大落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mcu价格一路走高,除了芯片原厂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频繁调涨价格之外,不少产品从原厂到代理商、下游经销商,最后到终端厂商,价格更是再经历了几轮涨价。有些热门型号mcu涨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比如恩智浦(nxp)的fs32k144hat0料号,从24元涨到高达600元;意法半导体(st)众多热销mcu系列价格涨幅超过400%,部分产品交期甚至达到了50周以上。据ic insights最新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全球疫情等多方面的因素,2021年mcu平均价格上涨10%,这是近25年来的最大涨幅。
但是到了2022年上半年,疫情下持续下行的经济环境打断了终端厂商的囤货需求,由于前期大量备货,各大终端厂商库存偏高,而以智能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需求骤冷,导致消费类mcu市场拉货动能明显趋缓。在消费电子市场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有部分初入局的mcu厂商客户认可度不高,大量的货品囤在其代理商的仓库中,根本卖不动。
由于此前缺货阶段,ic设计原厂为了抢产能与上游晶圆厂签署的往往是“不可撤销订单”,使得mcu厂商库存积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重重压力下,从2021年开始涨价几十倍的mcu,报价出现了雪崩下滑。即使是价格相对稳定的国外品牌,如全球前五mcu的消费类产品,也出现了价格腰斩。
2023年的mcu市场会好吗?消费会复苏吗?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分析机构预测,随着疫情政策的改变,2023年消费需求有可能回暖。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疫情政策的调整,可能将在农历新年前后迎来新冠确诊人数的高峰,或将抑制消费。此外,由于第一季是正常淡季,可能等到明年第二季才会看到消费需求增长,或等到下半年。
2023年mcu行业
或将面临降价潮
从整个半导体产业来看,目前的行业库存达到历史高位,主动去库存或将开启。目前来看,2023年mcu行业的寒潮已经袭来,有很多企业可能会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将成为国产mcu的关键年份,其中通用mcu将面临降价潮或倒闭潮。事实上2022年出现了两极分化,二、三梯队的mcu厂商可能目前仍然面临拿不到产能的情况,而一线梯队的mcu已经出现了库存过剩的情况。整体来说,目前 mcu 库存恢复正常水准,需求回暖至少等到2023年第二季。美系外资表示,2022年11 月库存是 2 到 4 个月,终端客户库存也降到了2至4周。尽管生产商的库存天数仍高,比历史中位数高 17 天,但大部分库存是在半成品,而非成品。
2022年下半年,mcu厂商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库存。从现货价格来看,随着11月到达低估、库存降至正常水位之后,mcu现货价格出现小幅度反弹。“8位通用mcu的竞争已经红海了,后续若头部厂商进行降价,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在这种背景之下,原厂和客户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博弈。有消息称,某新能源车大厂要求新年后所有的***供应商不得通过代理商供货。这对于一些现金流不是很充裕的***供应商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就直接被排除在外了。
车规级mcu
看上去很美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应用领域都出现了价格雪崩,相对来说汽车级mcu的产能供应仍保持在紧张状态,预计2023年下半年才会有所缓解。面临价格雪崩、库存堆积、晶圆厂继续涨价等重重冲击,在低端mcu厮杀的国产mcu厂商已经意识到,低端消费电子领域已经不具竞争优势,高性能mcu才是重要的发展蓝海和增量市场。
以往全球的mcu市场格局较为稳定,国产mcu集中在门槛降低的小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国外品牌集中在工控、车规级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疫情后的供应链断裂给了国产mcu一丝进军高端市场的机会,此前在工控和消费电子领域观望的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紧急上马车规级mcu项目。在2021年最后半个月,琪埔维、芯旺微、旗芯微、云途半导体相继完成亿元融资,创下了国产汽车mcu融资密度纪录。就连四维图新后来也在财报中扬眉吐气,其汽车mcu业务在2021年同比暴增了10倍。
尽管晶圆厂已经从2020年底开始陆续扩产,但目前汽车“缺芯”问题仍未缓解。晶圆厂通常投产期需要1-2年,叠加设备交期被延长,预计此轮景气周期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这将为国产厂商的车规mcu提供导入验证的最佳时期。鉴于iso 26262认证通常需要2-3年,且在设计时就开始进行,对于那些已经通过aec-q100认证并较早进行iso 26262认证的国产厂商来说,此轮景气周期将为它们切入汽车市场提供充足的认证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芯片短缺后,瑞萨宣布将汽车mcu扩产50%,承接代工订单的台积电也宣布汽车mcu扩产60%。行业预计,2023年随着新一批产线集中投产,汽车mcu的短缺就将得到缓解。换句话说,留给国产汽车mcu与车企完成绑定的时间不多了。
市占率保卫战
洗牌在即
尽管经过预测,2023年的mcu市场将面临一场洗牌,但仍然有新晋玩家正在跨界进入mcu领域。究其原因,mcu作为平台型的芯片,能够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生态整合,将更多的周边器件整合起来。这对于在不同细分市场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芯片企业,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总体来看,哪怕是在竞争最激烈的消费电子市场,国产mcu的占比份额仍然远远不如国外品牌,依然还有较大的替代空间。
某家刚从存储行业进入通用mcu市场的厂商表示,他们2023年8位的通用mcu库存压力较大,32位mcu则会相对好一些。预计2023年q2将会有库存和需求端同时带来的好消息,到时候也会伴随芯片单价的止跌、企稳和回升。他同时也表示,可能会有龙头厂商带头打价格清库存,但不大可能亏本清货。他表示,一般企业会有相应的会计准则, 比如说定期计提库存减值,可能超过1年的库存,他们可以先计提,但是后面只要这些产品再卖出去,是超过成本价卖出的,他们还是可以计入利润。“目前消费类还有30%+的毛利率的话,到2023年正常跌幅去预测也不会跌到0,除非有公司要极端方式出清,但是没什么必要,不如放着接着卖。”
另一家专注于通用市场的本土mcu厂商表示,过去两年毛利率增长过快,2023年他们对于毛利率已经不再看重,重点是争夺市场份额。“我们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实现高端工艺的多品种量产,第二个是市占率翻5倍。”据了解,为了保住或扩充市场份额,头部top5到top10的mcu企业将会主动开启价格战,其中也包括全球知名的国际厂商,他们希望通过价格战来找回在缺货阶段失去的市场份额。据了解,目前32位mcu现货价格仍是疫情前的2倍。海外厂商明年将降低合约定价,以便在中国大陆市场重获市占率。对于国产mcu厂商来说,目前现货价格远低于合约价格,所以合约价格很可能继续下降,而现货价格可能持平或稍微上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往车规高端走,还是在中低端市场通过价格战保住市场份额。2023年悬在国产mcu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存在。从芯片架构,到先进工艺,目前mcu卡脖子的两个关键环节依然受制于人,国外对于高端芯片和技术的科技制裁和禁令很可能也会落到mcu之上。
如何尽快的夯实基础,实现供应链安全,可能是2023年国产mcu厂商最应该思考的事情。
开关电容电源变换器,相比较传统的电感式变换器,有哪些优点呢?
魔幻神机荣耀magic,你真能踩着小米MIX的辉煌登顶?
以NPN型三极管为例来说说它的工作原理
lcr测量电感的频率选择
同一组合内模块电源和线性电源的电磁兼容性
2023年MCU行业或将面临降价潮
柔性OLED可让手机折叠的关键技术详细资料讲解
一款适用于移动电源产品的电源芯片U6315A
中科创达与Qualcomm成立合资企业,致力打造先进智能硬件产业平台
如何正确看待比特币的每笔交易费用
工业物联网如何带来一场节能的革命
射线追踪模型在香港LTE网络规划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苹果13预计什么时候上市
HF蚀刻碱性化学清洗工艺对硅表面的影响
新款Model S成为有史以来加速最快的量产汽车
国产模数转换器可兼容AD7190在精密电子秤中的应用
腾讯发布AI白皮书,人工智能大时代即将来临
调节器拓扑电池供电系统-Regulator Topologi
梳理下SDL一些相对核心的理论基础
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SD卡读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