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国内ipv6产业链加快成熟,终端和业务平台等方面的发展也加快了ipv6网络建设的步伐。承载网作为运营商基础网络,也面临向ipv6演进的诉求。
vpn支持ipv6
随着基站和核心网连接承载的接口ipv4/ipv6双栈化,承载网需支持6vpe提供双栈vpn,满足客户侧ipv6的演进需求。6vpe是在ipv4 mpls网络上叠加ipv6 vpn,运营商仅需在业务的入口pe和出口pe设备上升级支持ipv4和ipv6双栈就可以支撑业务的ipv6需求,中间节点可以仍然是ipv4 mpls网络。6vpe控制面协议还是mpbgp,通过新增地址族在bgp邻居之间发布ipv6路由,能够构建支持ipv6的l3vpn。
双栈vpn可以同时支持存量的4g基站和新建的5g基站承载。用户侧基于现有模式提供双栈接入,对于存量4g基站,只分配ipv4地址,通过vlan子接口接入vpn;对于支持ipv6的5g基站,分配ipv4和ipv6地址,并支持两种接入方式,既可以在同一vlan子接口上同时配置ipv4/ipv6地址,也可以在不同vlan子接口上分别配置ipv4/ipv6地址。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来简化vlan配置。同样,核心网也需要支持ipv4和ipv6双栈。
在vpn内,5g基站使用ipv4地址与存量4g基站通信,使用ipv6地址与核心网通信,而4g基站仍然使用ipv4地址与核心网通信。双栈vpn实现简单,在满足业务要求的同时可以避免ipv4和ipv6之间的复杂转换(见图1)。
公网支持ipv6
双栈vpn可以为客户提供ipv6服务,但承载网自组网可以是ipv4。
随着运营商网络全面向ipv6演进,承载网设备和协议也需要全面支持ipv6。控制面ipv6承载网控制面主要包含了dcn、业务控制面和南向接口通道等。在传统ipv4网络中,由于管理地址空间不足或外部dcn网络的一些限制,分配给承载网的管理ip非常有限,需要支持网关网元功能。整个承载网只需对网关网元分配ip地址即可,非网关网元可以使用私有ip或者id与网管通信。同时,由网关网元进行地址转换,转换带来的复杂性使得网关网元的能力受限。dcn演进到ipv6之后,不会再有ipv4管理地址不足的问题,因此也就无需支持网关网元和地址转换的功能,所有网元都可以直接与网管通信,实现了简化。此外,dcn自通需要设备生成默认ip地址,在传统ipv4网络中,各厂家的默认地址都是以私有方式生成,而ipv6的默认地址可以采用标准的ieee eui-64(64bit前缀+eui-64)或rfc 3041(64bit前缀+64bit随机地址)两种方案,相比于ipv4更有利于统一各厂家dcn实现方案,便于实现dcn互通。dcn一般采用ospf协议,相应的ipv6 dcn需支持ospfv3协议。
业务控制面的部署与ipv4类似。对于ip地址的规划与分配,要与网络拓扑层次结构相对应,既要有效利用地址空间,又要体现出网络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层次性,同时能满足路由协议的要求,以便于在网络中实现路由聚合,减少路由表的条目,减少对cpu、内存的消耗,提高路由算法效率。具体来说,各地市使用一个/48用于环回地址,每个环回地址使用/128的地址。每个地市使用一个或者多个/48用于接口互联地址,其中为每个连接预留一个/64,地址段使用/127。此处与ipv4的主要区别在于需部署支持ipv6的协议,除了isisv6等路由协议外,相应的sr扩展、bgp-ls、pcep等协议都需支持ipv6。
网络演进并非一蹴而就,从ipv4控制面到ipv6是一个逐步升级演进的过程,两者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共存。为了支持平滑演进,控制面也需要支持ipv4/ipv6双栈。双栈的部署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逐步升级设备具有ipv6的能力;
-在维持原来ipv4的dcn和业务控制面配置不变的情况下,新增网元和接口的ipv6地址,并部署isisv6或者ospfv3的进程,与原来的ipv4控制面完全独立;
-过渡期内,如果设备同时部署了ipv4和ipv6地址,优先使用ipv6进行通信;
-待全网设备都完成ipv6部署后,再逐步删除原来的ipv4控制面,只保留ipv6即可。
转发面ipv6
在现有的承载网中,转发面采用的都是mpls技术,mpls优雅简洁的数据面很少遭遇挑战,但复杂的控制面使得网络部署较为复杂。sr技术简化并且统一了mpls控制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运营商的青睐。sr技术支持mpls和ipv6两种数据面,即sr-mpls和srv6。当网络演进到ipv6之后,数据面是继续保留mpls还是也采用ipv6?
与sr-mpls使用20bit的标签来表示sid不同,srv6使用的128bit sid更具扩展性。srv6 sid可以分为locator、function和parameter等三部分,其中locator用来表达到达该节点的路由信息,function和parameter则分别表示在该节点执行的具体功能和所需的参数。
此外srv6具有很好的端到端特性,在接入网、城域网、骨干网和数据中心都统一到ipv6-only的网络之后,可以很容易为用户提供端到端服务。srv6的问题是与现有mpls转发面不兼容,无法平滑演进,现网设备需要硬件升级才能支持srv6,且由于srv6 sid开销过大,导致支持的栈深也很受限。
为了解决srv6栈深的问题,也有一些其他的可选方案:
-采用层叠模型,overlay的业务层使用srv6,但承载网依旧采用sr-mpls,将客户的srv6业务当成普通ipv6报文来承载;
-在边界节点执行srv6和sr-mpls的转换,承载网内使用sr-mpls建立业务路径,并以srv6 binding sid的方式通告给其他网络,其他网络将bsid压入srv6标签栈中,srv6报文到达承载网边界节点后,边界节点执行end.bm的操作将srv6 bsid映射为sr-mpls标签栈,在承载网内以mpls的标签转发,以节省开销;
-采用sroudp构建端到端sr,sroudp是一种在native ip网络上支持sr的技术,依旧通过mpls标签栈来表示sr的segment list,但mpls标签栈并未直接封装在以太网中,而是封装在udp报文中,不支持sroudp的节点可以直接以native ip的方式转发。sroudp兼具sr-mpls开销小和srv6支持native ip转发面的优势,但其封装方式相对复杂。
除了以上方式外,还有crh、binding sid、pcep fs以及igp灵活算法等技术都可以有助于优化srv6的栈深。当前各种技术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需关注相关的标准进展和业界动态,以确定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结合基站和核心网ipv6的部署进度以及演进策略,承载网可以分步骤演进支持ipv6。第一阶段先部署6vpe,满足基站和核心网ipv6的承载需求;第二阶段将控制面演进到ipv6,解决dcn地址转换等问题。当前节点转发面可以仍然维持简洁高效且成熟的mpls机制,srv6技术的网络可编程能力更强,但技术还不成熟,如何提升srv6指令的封装效率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待srv6技术成熟后再考虑全面支持转发面ipv6。
IPv6现在的建设情况怎样了
芯片里的CPU、GPU、NPU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工信部出台推连接器产业往更高方向发展
探秘华为服务器持续崛起原因
为减少物联网测试成本方案--开放式架构
ipv6在5G承载网上的应用会是怎样的
Arm进军汽车软件,SOAFEE新架构如何定义未来?
机械加工基本常识
三星表示:目前没法向华为提供与制造芯片
国内安防市场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大关
中国申请68720件专利稳居世界第一
嵌入式Linux的GDB调试环境建立
瑞萨MCU/MPU在AI方面的应用
优橙科技背后的城市级智慧停车云平台项目
昕诺飞已为全球多个客户安装了上层空气UV-C紫外线空气消毒系统
英特尔旗下Mobileye宣布自研FMCW激光雷达,Luminar股价应声下跌
GRAPH中的报警-创建顺控器监视的报警简析
什么是并行多线程实时处理器?MC3172开发环境开发实践
晨控智能推出应用在RFID领域的四探头高频读写器
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5年全球第一,装机容量已超1.4亿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