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无线充电将从中国开始普及吗?

前几天发生了关于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事情。关于ev的无线充电,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witricity和大型半导体公司qualcomm(高通)一直在进行激烈的国际标准化的竞争。但是,witricity收购了qualcomm的ev无线供电业务部――“qualcomm halo”。所以,关于标准化的竞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应该很快就会达到实用化吧。在汽车开发方面,笔者有一些无线充电方面的经验,所以想谈谈无线充电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
要说无线充电和我的关系还要追溯到10年前。在汽车厂商进行ev开发的时候,说起当时的充电方式,有普通充电和快速充两种方式。快速充电是与其他企业共同开发,经过许多实证测试,2010年命名为chademo并导入市场。在此之前都是普通充电,对于行驶距离较短的ev来说,快速充电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但是,不论是普通充电还是快速充电,都需要把电缆插入到车辆里。下雨天的时候操作不方便,而且对很多女性驾驶员、年龄大的驾驶员也都是操作不方便。这和把手机放在家里充电这一操作方式完全不同。难道就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了吗?
这时,听说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witricity开发了不用电缆也可以充电的技术,于是就和witricity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面谈。当时还只有100w左右的供电能力,不用电缆的情况下,电火花甚至飞到了50cm~100cm的范围,甚至可以点亮灯泡,这一点很令人震惊!虽然供电能力比较弱,但还是感到了其未来的潜力!到2011年左右,实现了1,000w左右的供电能力,几乎接近了可以用于ev充电的水平。
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著名物理团队在2005年公布了一种原理为磁场共鸣式的无线供电技术,随后,这一物理团队独立出来(spin out)并于2007年成立了风险投资企业――witricity。witricity主要从事于获得无线供电相关的专利,经营royalty business(专利收费)业务。其自身并不制造和销售无线充电设备,而是向其他制造厂商提供专利和技术。另一方面,qualcomm也对无线充电很感兴趣,做了很多研究。笔者接触的时候,总的来说,qualcomm对其自身的手机业务中的芯片业务颇感兴趣,并说不会从事机器本身相关的业务。但是,从2013年收购新西兰大学研究员开发的“halo ipt”以来,qualcomm似乎又调整了其商务的方向。
两家公司关于无线充电的不同点
那么,我想在此整理一下关于无线充电的方法。关于无线充电,以前有采用电磁感应方式和微波输电的方式等,不过,磁场共鸣方式与其他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送电距离和效率。为了确保汽车底部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约需要20cm-30cm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距离内进行送电,如果追求更高的效率的话,就可以让磁场共鸣方式来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虽然研究了很多种方式,对于ev充电,还是磁场共鸣方式比较占有优势。witricity和qualcomm halo虽然在线圈的形状和共振器的位置上有差异,但可以说二者都是磁场共鸣方式的一种。
迄今为止两家公司进行了激烈的关于国际标准化的斗争,进入2019年,witricity接手了qualcomm持有的技术、许可权、大约5,000个专利权。关于线圈卷起的方式,qualcomm halo一直力推的是double d(dd)这一独特方式,witricity正在把其主张的circular type(圆盘状)方式和halo的技术统合在一起。
另外,无线充电和快速充电也不一样。当前国际标准力求的无线充电不过是3kw-22kw的水平,而且输送电力是以家庭用电网为前提的,也就是普通充电和中速充电。另一方面,这和以大电网为前提的快速充电50kw-400kw、或者中日共同开发的超高速充电900kw完全不一样。
迄今为止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的汽车厂商、汽车零部件厂商分为两个阵营进行研发,但是,通过此次收购,witricity具有了绝对的引领优势,可以实现技术一体化、促进国际化标准和线圈设计的标准化。下图展示了探讨无线充电技术的企业(按照轿车类型来分)。
达到实用化的课题是什么?
如此来推进国际化标准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这一切都会如期解决吗?很多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解决课题,不过笔者认为实用化的课题大致分为以下8个,其中我向列举3个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1.汽车的车体布局(layout)
对汽车厂商来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无线充电设备并不是安装在了所有的车型上,汽车厂商应该是选择性地安装在了一部分车型上。今后根据需求的高涨应该会成为标配。但是,如果只安装在一部分车型上的话,车辆下侧就要安装被称为resonator(共振器)的无线接收电的设备,而车身和地面的间距就会增大,对于如何在设计方面区分标准车和无线供电车,汽车厂商应该会很苦恼吧。另外,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飞石、如何设计防御结构,这些都是关于汽车底部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课题。当然汽车重量的增加也会影响冲撞时的安全性。
2.互换性(兼容性)
有时也被称为interoperability(相互作用性、互换性、兼容性),车辆本身和地面输送电力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无论什么车辆进来,地面装置都需要没有任何问题地进行顺利地充电。但是,现实中却相当困难。
以快速充电的例子来说,以日本的chademo协会为中心,正在制定担保运用兼容性的认证制度。也就是说,快速充电厂商会在这个协会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试验,随后,这个协会会审核来自认证机构的书面内容,再发行认证,确保兼容性。在无线充电方面,不是也需要某种认证机构吗?
3.降低成本
虽说ev现在已经很便宜了,电池和其他动力总成(powertrain)零件价格还是很高,所以比汽油车价格高。无线充电设备最初将由车辆和地面设施一起捆绑销售吧。而且,地面设施也需要安装吧。为此,如果对初期的销售台数不怎么抱有希望的话,估计会抬高销售价格吧。初始阶段是不是可以考虑补贴等支援方式呢?
从中国的雄安新区开始普及?
那么,无线充电将会从哪里开始普及呢?最有可能的地方是不是新能源汽车销售急速增长的中国呢?2018年中国的汽车销售台数为2,808万辆,与2017年相比减少2.8%,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反而增加了62%,增加到126万辆。而且,中国国家能源局于2015年公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并在第13个5年计划(2016年-2020年)中设定了普通充电和快速充电的各个区域的目标。预计无线充电的目标数值也将包括在接下来的第14个5年计划(2021年-2025年)中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城市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位于北京西南105km的地方,是分散首都功能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城市。为此,区域内有可能计划全部只行驶无人驾驶车辆,与无人驾驶车辆(包括轿车、公交车)具有良好兼容性的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在雄安新区验证,而且预计是世界级的试验场地。至于公共汽车,用于输送电力的resonator(共振器)肯定不是在地面,而是像路灯一样从公共汽车的上方对公共汽车进行输送电力。
那么,日本又是怎么样呢?由于日本的ev销售数量还比较少,日系汽车厂商应该也在面向中国市场进行开发。在日本市场,应该先从家用汽车开始吧。也就是说,房地产商会逐渐推进太阳能发电、家用蓄电池、v2h功率调节器(power conditioner)等关于充电和放电的机器的设施问题,通过房地产商的推荐、汽车厂商的介绍等一步一步进行完善设施吧。但是,对于日本的零部件厂商来说,销售量不会太多,截止到2030年左右都要“忍耐”……或者可以考虑进入颇有前景的中国市场。
此外,还有其他值得期待的领域。其一是双向供电。既可以从地面设施向车体供电,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开发新机器,也可以灵活运用作为v2x的双向供电机器。但是,并不是一下子就得以实现,一般认为首先开发的是从地面设施向车体进行无线充电的单一功能。
日本的大学和很多相关人士都比较关心的是行驶中的无线充电技术。这是一种一边供电、一边可以行驶的系统,已经在英国和韩国的实际道路上开始进行试验了。这样,无线充电终于向实用化开始迈出了一大步,也期待今后可以开发新的技术,这是值得期待的领域。
我想起了访问witricity时的场景,他们挂的不是爱迪生的肖像、而是确立电磁学的理论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肖像。去世140年后会以这一的形式为社会做贡献,恐怕本人也没有想到吧。

全球电子测量仪器迎来新一轮增长高峰
3D晶体管、Ultrabook技术探讨
亚马逊最新季度财报:AWS至少有124亿美元的未来收入
FPGA的FIR抽取滤波器设计教程
区块链内容平台具备什么特点和前景
汽车无线充电将从中国开始普及吗?
TMR隧道磁阻传感器 详解TMR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
无纺布表面瑕疵检测系统的原理、功能及技术参数
英伟达涌入急单,成为AI芯片最大赢家
谷歌开发出超过一万亿参数的语言模型,秒杀GPT-3
星达天下——4G监控代替光纤方案
高压电容在微波炉中的作用
inFace可视化黑头仪上线!500W高清成像,让黑头无处隐藏!
微软云在中国的下一个重点是物联网?
为什么苹果iPhone手机销量称王?
蔚来江淮大幅亏损,接下来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呈现出明显的全球竞争力
美国发布采购禁令,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6家中企
Verizon计划通过动态频谱共享将5G引入其低频段频谱资产
中国晶圆代工产能最新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