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BOOST电源原理及工作过程解析

引言 
buck-boost电路是一种常用的dc/dc变换电路,其输出电压既可低于也可高于输入电压,但输出电压的极性与输入电压相反。下面我们详细讨论理想条件下,buck-boost 的原理、元器件选择、设计实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电路原理 
buck-boost电路简图如图1。
当功率管q1闭合时,电流的流向见图2左侧图。
输入端,电感l1直接接到电源两端,此时电感电流逐渐上升。导通瞬态时di/dt很大,故此过程中主要由输入电容cin供电。输出端,cout依靠自身的放电为rl提供能量。当功率管q1关断时,电流的流向见图2右侧图。输入端vin给输入电容充电。
输出端,由于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电感通过续流管d1给输出电容cout及负载rl供电。系统稳定工作后,电感伏秒守恒。q1 导通时,电感电压等于输入端电压vin;q1关断时,电感电压等于输出端电压vout。设t为周期,ton为导通时间,toff为关断时间,d为占空比(d=ton/t),下同。由电感伏秒守恒有:
由此可得:
占空比小于0.5时,输出降压;占空比大于0.5时,输出升压。以上式子只考虑电压的绝对值,未考虑输出电压的方向。
元器件计算及各点波形(电感电流连续模式) 
以下均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讨论,即ccm。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各点理想情况下的波形:
电感 l1 
通常δi可以取0.3倍的iin+iout,在导通时,电感的电压等于输入电压,电感感量可由下式计算:
若按上述感量选择电感,则流过电感的峰值电流:
实际应用应留有一定的余量,电感的电流能力通常取1.5*(iin+iout)以上
续流二极管d1 
当q1导通时,续流二极管的阴极sw点电压为vin,续流二极管的阳极电压为-vout,故d1承受的电压为:
当q1关断时,续流二极管续流,电流的峰值为ilpeak,平均电流为iout。
由于二极管在高温下漏电容易造成芯片的损坏,故通常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其中电压建议1.5倍的余量。
功率管q1
当q1关断时,sw点电压被钳位到-vout,故功率mos承受的最大电压:
当q1导通时,q1的电流峰值为ilpeak,平均电流为iin。
输入电容
输入电容纹波电流有效值可用下式计算:
如果设cin电容在mos导通时,电压跌落不超过δv1,则可用下式计算最小容量:
设计实例 
要求
输入电压10~14v,输出电压-5v,输出电流1a,选取合适的芯片,并计算主要元器件参数。
解决步骤 
1.计算输入电流:输出功率约5w,输入最大电流,假设80%的效率,则输入电流为 5w/0.8/10v=0.625a;:
2.计算输入峰值电流:1.15*(1a+0.625a)=1.87a;
3.计算功率管、续流肖特基管峰值电压:|-5v|+|14v|=29v;
4.选择合适的芯片,可选耐压为40v左右,电流能力大于2a以上的buck降压芯片,此处选择xl4201;
5.计算10v时的占空比:d=5v/(5v+10v)=0.33;
6.计算电感量:l=0.33*10v/(0.3*150khz*(1a+0.625a))=45uh;
7.计算最小电流能力il=1.5*(1a+0.625a)=2.44a,选用47uh/3 电感;
8.肖特基二极管耐压要大于29v,平均电流1a,峰值电流约1.87a,可选ss36;
9.输入电容纹波电流有效值:icinrms=0.625a*sqrt((1-0.33)/0.33)=0.89a,“sqrt”代表根号;
10.假设输入电压最大跌落0.05v,则cin=(1-0.33)*0.625a/(0.05v*150khz)=56uf,选用47uf电解电容;
11.输出电容纹波电流有效值:icoutrms=1a*sqrt(0.33/(1-0.33))=0.70a;
12.假设输出放电电压最大跌落0.05v,则cout=0.33*1a/(0.05v*150khz)=44uf,选用100uf电解电容。
实际电路可参考下图:
注意事项 
1. 芯片与肖特基二极管d1的耐压均要大于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绝对值之和;
2. cinb与c1为芯片提供纯净电源,cinb可以选用10uf以上电容即可;
3. 芯片的gnd引脚与输入、输出功率地不是同一属性,注意区分;
4. buck-boost电路的效率要低于单纯的buck或boost电路,实际使用时要注意多留余量。
在非隔离电源方案中,buck、boost、buck-boost电路应用非常广,很多工程师对这三种电路非常熟。下面介绍四开关buck-boost电路。
常规的buck-boost电路,vo=-vin*d/(1-d),输出电压的极性和输入电压相反。
简要的四开关buck-boost电路,vo=vin*d/(1-d),输出电压的极性与输入电压相同。
四开关buck-boost的拓扑很简单,如下图。
对于四开关buck-boost,它本身有一种非常传统简单的控制方式。
那就是q1和q3同时工作,q2和q4同时工作。并且两组mos交替导通,如上图。
如果把q2和q4换成二极管,那么也是同样能工作,只不过没有同步整流而已。
对于这种控制方式,在ccm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公式:
vin*d=vout(1-d)也就是说,vout=vin*d/(1-d).  这个电压转换比和我们常见的buck-boost是一样的。
只不过常见的buck-boost的输出电压是负压,而四开关输出的是正压。
但是这种控制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没有模态切换。但是缺点是,四个管子都在一直工作,损耗大,共模噪音也大。
基于传统控制方式的缺点。多年前,一家知名的ic公司推出了一款控制ic,革新了这个拓扑的控制方式。
其思路就是当vin〉vout的时候,把这个拓扑当纯粹的buck来用,当vin但是,这种思路本身没什么奇特之处。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当vin=vout的时候,采用怎么样的控制方式?
从buck过渡到中间模态,再过渡到boost的时候,如何做到无缝切换? 这几个问题,后来成为各家ic公司,大开脑洞,争夺知识产权的战场。
接下来,我来介绍某特公司的ic的控制逻辑。
先假设输出为固定的12v,输入假设为一个电池,充满电电压为16v,放电结束电压为8v。
那么从输入16v开始,此时的工作状态显然是buck
那么四个管子的驱动信号如下图
那么当输入电池电压逐渐开始降低,m1的占空比也逐渐开始增大,而m2的占空比开始减小。
此时m2的占空比是个关键的参数。
因为ic内部对m2的脉宽有个最小设定,假如说是200ns。
那么现在假设输入电压掉到12.5v,而m2的脉宽也收缩到了200ns。ic内部的逻辑电路就认为到了模态切换的时候了。
此时发生的变化是,m3和m4两个管子不再是常关和常通的状态,而是开始开关了。
如果我们把上图进行分解,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一个clock周期里面,前半周期是buck,后半周期是boost
这个时候boost切进去的时候,m3是以最小占空比切入的,而且该占空比不可调。
此时m2的占空比则会从最小突然展宽以抵消boost模特切入的影响。在这个时候,输出会产生一个动态效应。
那么当输入继续下降的时候,m2的占空比会继续减小。
那么当m2再度回到最小占空比的时候,ic内部逻辑电路会认为模态需要再次转换了。
此时,m2将固定在最小占空比,而m3则开始跳出最小占空比,可以逐渐展宽。理论上来说,这个过渡应该是完全无缝的切换,
但是由于芯片内部的clock时序的切换,也会对输出造成一种动态效应。
这个时候,变成了前半周期是boost,后半周期是buck。
同样,当输入电压继续降低的时候,电路会切入完全的boost模态。


弘信电子为增加竞争力拟印度投资FPC电子元器件的表面贴装业务
可以游泳佩戴的蓝牙耳机、适合戴着洗澡/游泳的蓝牙耳机推荐
COB光源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电力还是氢燃料?汽车领域争夺战开演
童年的回忆小霸王再现江湖!这次推出的是小霸王VR主机
BUCK-BOOST电源原理及工作过程解析
Hailo拓展Hailo-8人工智能加速器产品阵列,助力边缘设备实现高性能人工智能
沃尔沃汽车开发电动车感应充电技术
新时代的“电五官”——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期
高科技的产物5G智能巡检机器人
什么是智能合约迁移
苹果新专利 MacBook支持对iPhone和Apple Watch无线快充 但散热是问题
中国联通终于宣布全面 eSIM了!
浅析电阻、电容及电感的高频等效电路及特性曲线
烟气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设备价格多少钱
史上最薄 诺基亚N7新品及其报价
三星首次展示45W快充USBPD充电器设计
如何在电力系统中正确使用剩余电流继电器
在机器人中实现意识及帮助人形机器人学会关心是我们的目标
中兴通讯副总裁:中国5G技术水平是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