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可控硅结构原理及应用

双向可控硅结构原理及应用
普通晶闸管(vs)实质上属于直流控制器件。要控制交流负载,必须将两只晶闸管反极性并联,让每只scr控制一个半波,为此需两套独立的触发电路,使用不够方便。
双向晶闸管是在普通晶闸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不仅能代替两只反极性并联的晶闸管,而且仅需一个触发电路,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交流开关器件。其英文名称triac即三端双向交流开关之意。
构造原理 尽管从形式上可将双向晶闸管看成两只普通晶闸管的组合,但实际上它是由7只晶体管和多只电阻构成的功率集成器件。小功率双向晶闸管一般采用塑料封装,有的还带散热板,外形如图l所示。典型产品有bcmlam(1a/600v)、 bcm3am(3a/600v)、2n6075(4a/600v),mac218-10(8a/800v)等。大功率双向晶闸管大多采用rd91型封装。双向晶闸管的主要参数见附表。
双向晶闸管的结构与符号见图2。它属于npnpn五层器件,三个电极分别是t1、t2、g。因该器件可以双向导通,故除门极g以外的两个电极统称为主端子,用t1、t2。表示,不再划分成阳极或阴极。其特点是,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正时,t2是阳极,t1是阴极。反之,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负时,t1变成阳极,t2为阴极。双向晶闸管的伏安特性见图3,由于正、反向特性曲线具有对称性,所以它可在任何一个方向导通。
检测方法
下面介绍利用万用表rxl档判定双向晶闸管电极的方法,同时还检查触发能力。
1.判定t2极
由图2可见,g极与t1极靠近,距t2极较远。因此,g—t1之间的正、反向电阻都很小。在用rxl档测任意两脚之间的电阻时,只有在g-t1之间呈现低阻,正、反向电阻仅几十欧,而t2-g、t2-t1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均为无穷大。这表明,如果测出某脚和其他两脚都不通,就肯定是t2极。 ,另外,采用to—220封装的双向晶闸管,t2极通常与小散热板连通,据此亦可确定t2极。
2.区分g极和t1极
(1)找出t2极之后,首先假定剩下两脚中某一脚为tl极,另一脚为g极。
(2)把黑表笔接t1极,红表笔接t2极,电阻为无穷大。接着用红表笔尖把t2与g短路,给g极加上负触发信号,电阻值应为十欧左右(参见图4(a)),证明管子已经导通,导通方向为t1一t2。再将红表笔尖与g极脱开(但仍接t2),若电阻值保持不变,证明管子在触发之后能维持导通状态(见图4(b))。
(3)把红表笔接t1极,黑表笔接t2极,然后使t2与g短路,给g极加上正触发信号,电阻值仍为十欧左右,与g极脱开后若阻值不变,则说明管子经触发后,在t2一t1方向上也能维持导通状态,因此具有双向触发性质。由此证明上述假定正确。否则是假定与实际不符,需再作出假定,重复以上测量。显见,在识别g、t1,的过程中,也就检查了双向晶闸管的触发能力。如果按哪种假定去测量,都不能使双向晶闸管触发导通,证明管于巳损坏。对于la的管子,亦可用rxl0档检测,对于3a及3a以上的管子,应选rxl档,否则难以维持导通状态。
典型应用 双向晶闸管可广泛用于工业、交通、家用电器等领域,实现交流调压、电机调速、交流开关、路灯自动开启与关闭、温度控制、台灯调光、舞台调光等多种功能,它还被用于固态继电器(ssr)和固态接触器电路中。图5是由双向晶闸管构成的接近开关电路。r为门极限流电阻,jag为干式舌簧管。平时jag断开,双向晶闸管triac也关断。仅当小磁铁移近时jag吸合,使双向晶闸管导通,将负载电源接通。由于通过
干簧管的电流很小,时间仅几微秒,所以开关的寿命很长.
图6是过零触发型交流固态继电器(ac-ssr)的内部电路。主要包括输入电路、光电耦合器、过零触发电路、开关电路(包括双向晶闸管)、保护电路(rc吸收网络)。当加上输入信号vi(一般为高电平)、并且交流负载电源电压通过零点时,双向晶闸管被触发,将负载电源接通。固态继电器具有驱动功率小、无触点、噪音低、抗干扰能力强,吸合、释放时间短、寿命长,能与ttl\cmos电路兼容,可取代传统的电磁继电器。

摩尔定律影响模组级电源管理(MLPM)系统地位
三代线程撕裂者GeekBench跑分曝光 超出2950X90%
两倍iPhone7的价格?华为Mate9保时捷版配置曝光!靓到爆炸!
晶圆代工供应端吃紧,整合触控暨驱动IC已转为卖方市场
安装包是7.apk,要求获取flag
双向可控硅结构原理及应用
复合材料的的特性与分类
影响气体超声波流量计计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一款新的入门级企业电子邮件软件包,目标用户是“无桌面”用户
华为超越了苹果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智能手机厂商
git拉取远程分支到本地的两种方法
时序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福州工地扬尘监测系统24小时治理动态
5G必须是全民的话题和全国的关注点
华为5G高端新机面临滞销压力,台湾供应链受惠难说
BAT在物联网的发展以及AI和物联网融合的的分析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型COVID-19生物传感器
华为荣耀Magic发布会经典回顾:未来手机缔造者
在线式音叉密度浓度计介绍
高通骁龙888发布,性能大幅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