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世界中,我们需要不断权衡信任物联网产品的好处以及泄露个人数据的风险。
在物联网时代,我们能够保护隐私吗?首先让我们比较日常生活中的隐私与网络隐私及信任,了解他们的发展演变,然后探索物联网隐私连接以及手机数据是如何使用的。
隐私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想一想:我们经常与我们信任的人分享更多的信息。我在日常生活中分享个人信息的风险容忍度可能与您的完全不同,而且我的容忍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这种基于“用户定义限制”的数据分享,通常揭示个人信息、历史、想法和感受 ,而且通常与个人对系统(他人)的信任及隐私设置相关,我们使用的应用程序和设备的隐私和信任也随时间而变化。当facebook让我们使用隐私设置来保护我们的数据时,我们为显示这些数据定义了新的限制,并且相信facebook会继续保护这些数据。
隐私与信任的演变
隐私和信任都是我们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过着非常隐私的生活,虽然警方可以查询某人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证照,但我们的个人信息并不普遍向公众公开。如今,我们的数据可能成为市场营销人员的商品,可能成为政治家的选票,或者成为数据科学家的统计数据。
相关隐私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身份信息(pii)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我们的个人数据与我们的身份、财务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如在互联网上,pii与照片、生活事件、银行余额、财产记录、信用记录、简历、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朋友、学校、爱好和政治等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使用数据信任网站的容忍度也发生了变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网络信任会得到回报,craigslist和网上约会将陌生人带入我们的生活中,airbnb和couchsurfing网站将陌生人带入我们的家中。对陌生人开放逐渐成为正常化的行为,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年轻人。
即便如此,无论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都必须不断地衡量信任他人带来的好处与泄露我们私人数据的风险。
将隐私带入物联网
与个人关系类似,信任程度决定着我们如何控制物联网环境中的隐私。随着物联网设备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更多的数据将在人与人、公司、政府和生态系统之间共享。
传感器、设备、数据、机器和云连接很大程度上依赖已建立的信任关系。连接更多类型的物联网设备(相当于添加入侵点)会增加既定系统的威胁,从而增加了整体的安全风险。如果没有限制隐私设置的能力,就很难与物联网系统或设备建立信任关系。
许多制造商都希望加速物联网产品的采用,但安全性常常是他们需要面临的挑战。如果没有自动安全更新、双因素身份验证或促进安全保护的法律,许多物联网设备将继续存在安全风险。
手机是跟踪设备
让我们将手机视为一种跟踪设备,它跟踪我们的位置并通过双因素身份验证我们的身份和密码,手机跟踪为我们提供了实时好处,例如:
◆报告交通状况以避开发生事故的路线
◆告知有朋友在附近
◆告知附近商店的优惠券
营销人员和手机公司使用我们的实时位置:
◆根据我们的兴趣提供特定的营销
◆了解不同用户对企业或事件的知晓程度
◆提供更好的移动信号
手机也是家庭入侵工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我们的手机就像一个跟踪设备,黑客可以利用我们的手机位置数据对我们进行窃取或伤害,或者至少知道我们的日常路线和生活模式,例如,如果我将一张可识别度假地点的照片发到facebook上,小偷就会知道我不在家,这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情。
许多物联网设备通过数字方式连接到手机,也就是说,他们经常通过移动设备本身共享数据和访问,例如,智能家居物联网产品具有可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远程访问的报警系统,窃贼可以利用这些盗来的数据确切知道当居民离开时可以闯入家中。
总结
在物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权衡信任物联网产品(如传感器、设备和机器)的好处以及泄露私人数据的风险。在数字世界中,当数据被公开发布时,我们几乎无法控制谁会访问数据或用于何种用途。
基于eBPF技术实现TLS加密的明文捕获
开关损耗测量中的注意问题与影响因素解析
缺乏互通标准和安全是IIoT两大问题
互联网大脑的人文侧面
意法半导体做了什么让物联网变得更简单
物联网世界中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
如何营造合适的光环境 LED调光有什么奥秘
特斯拉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盈利,意味着公司走出亏损泥潭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下滑 未来增长空间在哪里?
OPPO新机型产品专利图曝光,摄像采用头侧面弹出方式设计
把罗永浩吹的牛整理了一下,坐等515那天
浅谈PCB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Micronas公司推出新的嵌入式电机控制器HVC 4420F
基于电压并联的线性稳压器的应用解决方案
机器学习技术和FPGA的联系
一个关于MATLAB极限的实验介绍和总结示例
保时捷全新cayenne路试谍照!搭载4.0T-V8发动机,预计售88.80万元起
同步DC/DC降压控制器TPS40020/21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MIDI声音调色板的制作
5G应用于山西太原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应用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