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毫米波混频器是毫米波通信、测量、雷达、电子对抗等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当系统使用频率进入毫米波频段后,对应的基波混频器的本振源制作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从降低成本、利用现有成熟技术的角度考虑,采用谐波混频可以降低本振的工作频率,而且可得到相当于基波平衡混频器的噪声性能,在毫米波频段被广泛应用。
2 谐波混频器原理
谐波混频主要是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得到本振的n(2,4,6……)次谐波和射频混频,再由匹配电路,滤波电路选出所需中频。通常采用反向并联二极管对,使输出电路中,射频只与本振的偶次谐波混频,谐波成分比单管混频减少一半,而幅度却比单管大一倍。奇次本振只在管对内部,输出电路中没有本振的奇次谐波,这样既简化了电路,减少了噪声,同时大大降低了变频损耗。整体原理框图如下:
图1 谐波混频原理框图
3 紧凑微波谐振单元(cmrc)滤波器
低通滤波器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分,传统微带低通滤波器采用高低阻抗线或开路线结构,受传输线最高阻抗的限制,它们阻带窄,寄生通带影响大。针对这些缺点,现代微带低通滤波器着重研究光子带隙(pbg)或缺陷地(dgs)两种结构,通过这些结构具有的等效电容和等效电感,实现了非常高的阻抗,从而大大提高了滤波器的性能,同时还具有宽带阻和慢波特性。
根据传输线理论,无耗线的波速
,l、c是单位长度的分布串联电感、分布并联电容。通过增大l、c就能减小波速v,得到慢波特性。
对于慢波结构,频率f变化时,由于波速v较小,波长λ相对变化小,对结构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对于同一频率,慢波结构的波长λ小,则相应的结构尺寸也小。cmrc低通滤波器的几何结构如图2:
图2 cmrc低通滤波器
它包括两端50欧匹配线,中间一根长水平传输线,八根水平耦合线和四根垂直补偿线,这些细线大大增强了电感,而平行线之间的缝隙又增大了传输线的电容。电容电感的增加使得这个结构具有慢波特性,而且这些各种不同的电容电感产生了多个传输零点,使得电路具有宽阻带的效果。等效电路如图3。
图3 cmrc滤波器等效电路
这里电感l1、l2、l3代表横向细微带,l4、l5代表纵向细微带。电容c1、c2表示微带线之间的耦合电容,c3、c4、c5表示微带与地之间的电容。
4 电路设计及仿真
本设计采用rt/duroid 5880 高频基片,基片厚0.254mm,介电常数2.2。它采用增强型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低损耗、低吸湿、同向性、频率一致性以及良好的抗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毫米波电路设计。二极管选用dmk2308是砷化镓肖特基反向并联二极管管对,它主要应用于20~100ghz,具有低结电容和低串联电阻。
射频中心频率freq_rf=37.5ghz,射频功率p_rf=-10dbm;本振中心频率freq_lo=9.6ghz,本振功率p_lo=10dbm。
4.1 波导-微带过渡设计
目前常用的波导-微带过渡结构有:阶梯脊波导过渡、鳍线过渡、耦合探针过渡等。它们带宽都较宽(10%~20%带宽内回波损耗在15db以下),插入损耗小。阶梯脊波导过渡加工复杂;耦合探针过渡波导出口方向与电路平行,不满足很多系统的结构要求;鳍线过渡可视为准平面结构,直接印刷在基片上,简单方便。本文就是采用双面鮨线过渡结构,如图4:
图4 波导~微带鮨线过渡
渐变方式采用余弦平方结构:
这里w(z)是渐变线宽,b是波导窄边宽度(3.556mm),w是50欧微带线宽度(0.76mm),l是渐变段总长(13mm)。图中右下方的120度金属弧块是为了降低谐振频率,确保其落在有用通带之外。上下两边的通孔条带是为了阻断纵向电流,减小通带损耗。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仿真结果如图5:
圆弧块使鳍线过渡的谐振点落在30ghz以下,确保其偏离有用频段34ghz~40ghz。在30ghz~40ghz带宽内,鳍线过渡段插入损耗小于0.15db,回波损耗在20db左右,使射频信号由波导几乎无损耗的过渡到微带部分。
图5 波导-微带过渡
4.2 中频低通滤波器设计
对于中频输出端,应该通中频if(=4*lo-rf=900mhz)。主要阻止本振(9.6ghz)、射频(37.5ghz)、本振奇次谐波(3lo=28.8ghz、5lo=48ghz)、射频与偶次本振的谐波(rf-2lo=18.3ghz)。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面的要求,这里选用了两个cmrc级联的形式,如图6
图6 两级cmrc中频端滤波器
第一级中间窄带长度选7.6mm,它在9.6ghz处有20db的抑制。第二级中间窄带长度选2.6mm,它对15ghz~100ghz的频率都有比较好的抑制。级联后hfss仿真结果如图7
图7 中频端滤波器仿真结果
级联后过渡带更加陡峭,对要求阻断的频点有了更好的抑制。与传统高低阻抗滤波器相比,尺寸减小了15mm,对28.8ghz、37.5ghz更多抑制了20db左右。而且高低阻抗线设计的滤波器在0~50ghz范围内约有3、4个寄生通带,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带宽,而本设计完全消除了这些寄生通带。
4.3 本振滤波器设计
在本振输入端,应该通本振(9.6ghz),阻射频(37.5ghz)、本振奇次谐波(3lo=28.8ghz、5lo=48ghz)、射频与偶次本振的谐波(rf-2lo=18.3ghz)。
同中频低通滤波器设计类似,也采用两个cmrc级联形式,其中一级长度也选2.6mm,二级长度选1.6mm,级联后hfss仿真结果如下:
图8 本振端滤波器仿真结果
它对20ghz以后的频率都有了20db以上的抑制,很好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5 整体电路设计
最后,经过优化设计的整体电路如图9。电路左侧为射频输入,右侧为本振输入,中频由上端输出。
图9 整体电路加工图
结合hfss和ads,仿真得变频损耗随射频输入频率变化结果如图10:
图10 ka波段四次谐波混频器变频损耗
由图可见,15db以下变频损耗带宽约有4.5ghz,最低变频损耗为7.2db。
6 总结
本文介绍了谐波混频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cmrc结构的慢波、宽带阻特性,据此设计出一种性能良好的ka波段宽频带四次谐波混频器。变频损耗在15db以内的带宽有4.5ghz。在射频频率37.5ghz,本振功率10dbm,中频频率900mhz时,变频损耗为7.2db。实验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RS232C/TTL电平转换和串口取电
基于语音合成芯片MSP50C30和MELP的电子语音导游机
纳米软件分享:如何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温度、湿度等数值?
零部件巨头如何应变来自新能源汽车的冲击
诺基亚贝尔已经完成了基于5G技术的毫米波功能全面模拟测试
一文带你深入了解采用CMRC结构的Ka波段 四次谐波混频器设计
硒化铋:引导半导体变革的新材料
【边看边侃】7 月精选月刊准时送达,开发者们看这里
pcb可以打孔到焊盘上吗
邦华BOWAY手机V95拆机图解
油气田常用的5类流量计有哪些
天马发布折叠屏光学指纹识别解决方案
从PC到电视流式播放视频游戏的5种方法介绍
科技大首次实现噪声适应的量子精密测量
射频及无线芯片测试基础知识解析
电梯控制柜功能
梦田电竞TK610机械键盘评测 好不好用
离线语音版智慧酒店中控
buck和boost电路的区别
5G网络将实现规模商用,恒泰实达抢的5G网络规划先机带动宽带载波、大数据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