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领域,如果说x86架构几乎掌控了整个pc时代和服务器市场,那么arm架构则在嵌入式与移动终端领域独霸天下。高通、联发科、苹果、三星、海思、紫光展锐等芯片设计公司巨头,无一例外的都是基于arm指令集设计芯片。
数据统计显示,在移动市场,全球超过90%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采用的都是arm架构的芯片。更不用说在物联网领域,arm的低功耗特质,更是几乎席卷了整个市场。
然而,这个不可一世的行业霸主,尽管看起来风光依旧,但不得不说arm也有难言的心事:原有业务触顶、risc-v冲击、卖身、分家、高层换血、裁员、诉讼...,推着命运多舛的arm,走向一个又一个转折点。
01
前有x86“堵截”,后有risc-v“冲击”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ip厂商,arm的价值不言而喻。
据知名ip数据分析机构ipnest报告显示,2022年arm占据半导体ip市场超过40%的份额。
2021年,arm营收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5%。虽然外界看到arm年营收持续增长,但与高通、英伟达等产业链下游企业成百上千亿美元的营收规模相比,arm营收规模相形见绌。
实际上,arm反映的不仅仅只是arm本身,而是整个半导体ip赛道的问题。ip虽然是集成电路产业链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但整体规模体量较小。据ipnest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ip市场规模仅为50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arm原有市场增速趋缓。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4亿部,同比下降了21.7%,这个数据创下了2015年以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最差成绩。
由于手机厂商纷纷调低出货量目标,并向上游芯片厂商砍单。idc认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衰减3.5%,至13.1亿部。
近日,高通公司再次下调了对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预测,并给出了比预期更悲观的市场前景,表明手机市场的下降趋势正在加速。
在此颓势下,现阶段的arm面临增长瓶颈,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在原有的商业模式基础上做出调整。
x86市场“堵截”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日渐成熟和饱和,arm正在向桌面pc和服务器等新市场迈进,试图从英特尔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其中,苹果公司正在向基于arm soc的apple silicon芯片过渡,并大幅增加了该系统的销售额,苹果成为pc级arm soc的主要供应商。
另一方面,arm也在向数据中心领域“跃跃欲试”。
arm似乎正在扭转长达十年的打入服务器市场的斗争,ampere能够提供基于arm的服务器芯片;甲骨文、微软和谷歌现在正在为云原生应用程序提供在arm处理器上运行的虚拟机实例;亚马逊也基于arm构建了graviton芯片,阿里平头哥的倚天710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一些份额。
苹果m1的推出终于在pc市场打开局面,以及在服务器芯片市场“多点开花”,向x86腹地“攻城略地”的arm,可以说正春风得意。
有声音认为arm架构将贯穿从桌面到移动、vr/ar、iot再到数据中心领域,从而取得全面的胜利;另一方则表示x86架构强大之处在于其积累的服务器芯片生态系统,几乎不可撼动;另外也有中立者认为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x86无法做到arm的低功耗,而arm也无法达到x86的高性能。
英特尔x86和arm架构在各自的领域独占鳌头,近年来在对方领域做试探与努力。但总体上看,当前arm指令集架构无论是在全球pc市场还是服务器领域,占比均不足10%,与x86相差较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risc-v架构“冲击”
除了x86架构的“堵截”之外,risc-v架构也正以雷霆之势,冲击着arm架构统治下的物联网和mcu市场。
随着aiot时代的到来,risc-v架构开放、灵活、模块化的特性,特别适合满足aiot市场场景碎片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相比x86和arm架构,risc-v虽然在性能、生态等问题上存在不足,但凭借开放式标准,risc-v的发展速度远超x86及arm。
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包云岗在《呈现三大利好态势,risc-v生态未来可期》一文中分析道,由于物联网aiot的需求和市场极度碎片化,现有处理器设计方法也将更加多元化。aiot碎片化需求带来处理器生态变革机遇。
risc-v基金会ceo calista redmond表示,截至今年7月,搭载risc-v内核的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了100亿。
arm用了17年才完成这个目标,而risc-v基金会成立至今仅7年。可以说,risc-v这个新兴架构正在吸引着全球众多参与者,纷纷卡位risc-v赛道。
全球mcu龙头瑞萨电子今年推出了risc-v mcu产品,且正在自行研发risc-v内核。此外,国际芯片巨头苹果、高通、英特尔也先后表示了对risc-v的兴趣。
芯片龙头的超前锁定也表现出risc-v来势汹汹,国内厂商也不甘人后。
在mcu领域,国内90%的mcu厂商都采用arm的cortex-m系列内核。但使用arm内核的国产mcu厂商数量上升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许多mcu厂商都使用相同的内核,因此市场上mcu的差距更多是在i/o上,mcu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价格的比拼,将行业拖入恶性竞争的循环。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较为成熟的arm架构也变得极为复杂,这点从其架构文档和指令数的复杂程度即可看出。并且arm指令集封闭、授权及专利费用高昂,不方便定制。
同时,随着arm内核工作频率的提升,mcu芯片的能耗增加很快。因此,采用高主频arm内核的mcu芯片如何降低能耗,这对mcu厂商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因此,很多有实力和远见的国产mcu厂商开始转向差异化的市场规划和市场竞争。
risc-v凭借其开源、灵活度高、低成本及模块化和定制化优势,逐渐被行业厂商采用。同时,由于没有x86和arm指令集背负的兼容性包袱,risc-v指令集对降低功耗和提升性能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risc-v从一开始就规避了arm数十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被很多iot企业所看好,国内市场涌现出包括兆易创新、沁恒微、乐鑫科技、博流智能、航顺芯片等厂商积极布局mcu市场。此外,阿里平头哥、芯来科技、赛昉科技等可以提供基于risc-v架构的处理器ip、编译器、工具链等产品。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早就呼吁中国芯片要摆脱对arm的依赖,另寻别路发展新的芯片架构,避免受制于arm。2018年倪光南联合诸多国内有识之士成立了risc-v产业联盟,推动risc-v这个新的芯片架构发展,他认为risc-v作为新生的芯片架构并未被欧美企业取得优势专利,早日发展risc-v有利于中国芯片掌握主导权。
不仅物联网领域,产业各界还在力推risc-v架构进入pc、汽车和服务器芯片市场,面对国内外诸多arm阵营芯片企业的“倒戈”,还有arm头号对手英特尔的支持,如今的arm可谓“四面楚歌”。
02
状告第一大客户,
arm合作模式或将改变?
前不久,arm对于高通通过收购nuvia间接获得arm cpu指令集而非直接向arm购买授权一事发起诉讼。就在业界吃惊于arm在ipo前夕状告自己的第一大客户时,近日又有重大爆料,关于授权方式的改变更是将arm推上了风口浪尖。
高通在反诉资料中提到,arm声称正在改变其商业模式,将只向设备制造商提供许可。当现有的tla协议到期时,arm将停止向arm tla旗下所有半导体公司授权cpu,并向原始设备制造商表示,直接的原始设备制造商许可证将是设备制造商获得arm兼容芯片的唯一途径。
为了施加更大的压力,arm进一步表示,高通和其他半导体制造商也将无法向oem客户提供soc的其他组件(如gpu、npu、isp等),因为arm计划将这些组件的许可与设备制造商的cpu许可捆绑在一起。
此传闻一出,立刻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通常情况下,arm与客户的合作方式是将其架构设计和相关ip授权给高通、英伟达和amd等芯片设计公司,后者通过晶圆代工厂生产芯片,然后将这些芯片出售给使用这些芯片的服务器和其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公司。
然而高通诉讼文件显示,arm正在改变其商业模式,oem合作伙伴将不得不直接从arm购买许可证,并根据oem产品的销售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否则从2025年起将无法获得兼容arm架构的芯片。
对此,有声音指出:“如果消息是真的,risc-v架构或将马上迎来春天,届时所有有能力自研的芯片厂商将会投入risc-v怀抱;即使消息为假也会给其他厂商提醒,而开始投入risc-v的环境中来。”
虽然arm当前可能还不将risc-v视为威胁,但也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随着risc-v的发展,arm已经改变了其内核许可的方式。arm已经很大程度上收敛了其强硬的内核许可态度。例如在某些情况下降低其ip许可的成本,并允许已获得许可的用户添加自定义指令。
可见,面临前后夹击的“窘境”,arm背后图谋,或为拓展更大成长空间。
从arm改弦更张、计划改变授权模式的事件来看,目前芯片产业和供应链安全不仅仅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从商业角度来看,上游厂商的商业策略也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业界厂商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03
卖身、分家、高层换血、裁员,奔向arm
最近一个财年(2021年3月-2022年3月),软银集团的营收为6.22万亿日元,营收虽然创下2019年以来的新高,但是却发生了巨额亏损,亏损1.71万亿日元,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大概是865亿人民币,考虑到今年以来日元急速贬值,软银集团的亏损在千亿人民币左右。
这种亏损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呈现扩大之势,软银集团发布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软银亏损3.16万亿日元,约合245亿美元。这其中,仅愿景基金就带来了2.33万亿的亏损,亏幅不断扩大,愿景成了孙正义的心病。
为应对这一局面,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表示,软银将进入防御模式,持续不断地将手上资产变现,以获得更多现金,同时提高投资标准,减少对外投资。
arm的出售也被提上日程。
自2016年软银以320亿美元收购arm之后,借arm生“钱”的希望屡遭挫折。毕竟,arm的江湖地位以及ip模式的独特性,让软银的arm变现之路变得荆棘丛生,arm的利润对于母公司软银集团的巨额亏损无异于螳臂当车。
那么,转手出售arm或全力推进其上市,就成为了软银面前最急切变现的方案之一。
正因如此,当英伟达在2020年9月高调宣布,将用“大手笔”从软银手中买下arm时,无论是对于整体盈利能力不够强的arm、还是正处于缺钱状态的软银来说,显然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不过,碍于半导体产业保护意识,2022年2月,英伟达最终宣布终止400亿美元收购arm的交易,原因是最终未通过英国、美国商务部批准,以及高通等众多ic设计厂商也表示了反对,最终该收购计划以失败告终。
英伟达耗资不菲收购arm失败的案例还近在眼前。今年10月,孙正义前往韩国与三星、sk两大集团会面,据悉是针对收购arm提出报价。
对于一直在代工市场“坐二望一”的三星来说,如能借此将arm的ip拼图“补齐”,无疑将对其代工价值链产生巨大的“飞轮”效应。
arm的知识产权是钳制三星在自主体系内完成一颗芯片从设计、流片到制造的关键,收购完成后可能三星的整个idm模式会走得更加顺畅,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更强。
而且,收购arm不仅可为三星的代工“如虎添翼”,对三星的exynos芯片业务也会产生极大的助力,可能会打破目前高通、联发科和苹果在移动处理器市场三强争霸的格局。
同时,sk集团也传出有意角逐arm来扩大其在soc领域的影响力。
但据韩媒infostock daily报道,尽管双方讨论了中长期全面合作计划,但三星和sk集团方面已经实质性放弃了对arm公司的收购动议。
此外,在今年2月英伟达收购arm的计划破裂时,英特尔和高通表示有意联合收购 arm。然而,分析师表示,由于孙正义对arm的报价非常高(据悉软银给出的价格是至少600亿美元),因此没有达成任何交易。
专家表示,由于软银董事长孙正义要求的价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arm 正在失去其作为收购目标的吸引力。
软银当初大手一挥,将arm收入囊中,没想到如今想要转手竟会如此困难。arm这个资产对于软银来说,是真的不好找买家:大买家有钱,但很容易因为地缘政治风险而得不到审批许可;小买家没钱,软银也不可能低价出售。
arm就像是孙正义摆在玻璃橱窗的豪华商品,有实力的人不能买,没实力的买不起。
但饶是谁能抱得arm归,其反噬作用也不可小觑。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这将会对risc-v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可能会加速替代arm。
在出售arm失败后,软银正在谋求将arm独立上市以解决自身的资金困境。
2月8日,arm宣布董事会任命rene haas接任 simon segars成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并加入董事会。rene haas的接任将为arm的ipo进行准备工作。
除了市值和市场的不确定,软银还需处理其中国的合资公司安谋科技的一系列问题。从2020年直到今年4月底,软银集团都一直与安谋科技陷入“夺权”之争,终以软银罢免arm中国董事长吴雄昂告终。
arm也将其持有的中国合资企业安谋科技的股份转让给了母公司软银集团旗下的一个独立实体公司,以加速推动arm的ipo计划。
能看到,软银在出售arm“告吹”之后,谋求其独立上市之路亦一波三折,难以立竿见影来输血。
与此同时,arm又陷入裁员风波。
报道称,arm决定全球裁员18%,但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员工相比,被裁员工似乎更多地落在了英国员工身上。全球其他各地裁员人数为550人,而英国就有700名员工被裁。
arm此番在英国的裁员,引发了英国工会组织unite的怒火。今年3月,unite呼吁arm暂停裁员,并检视财务状况,确认是否需要裁员。
但也有声音指出,arm裁员其实也是其回归理性的一个重要征兆。
过去几年,arm一直处于资本的热捧之中。2016年软银宣布收购arm,看好arm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潜力,承诺将 arm的人力扩充一倍。
arm财报显示,2018财年至2020财年间,arm员工分别增长了1034人、101人和751人,从原来4000多人的规模增加到6000多人。但与此同时,arm在新市场的开拓上并不顺利。
一位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一个公司的规模是由业务的规模决定的,arm本质上就是一个“小而美”的公司,之所以规模膨胀是因为资本的硬性催熟,随着英伟达收购arm失败,arm正在理性回归到自己原有的定位上。
事实上,相同的剧情早在十多年前就上演过一次,在arm尚未卖给软银之前,就曾经历过一次人员大扩张,后来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不得不大裁员。arm管理层从中得出经验教训,arm的发展一定要控制人数。
无论如何,这一系列举措都像是一片片乌云笼罩着arm,流年不利。
对于最终结局,有业内人士认为,arm并不会成为某一家的囊中之物。最终会在各方集团的博奕下,变成多个科技巨头交叉持股的产物,而且为了使各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最终ipo将顺利过会,成功挂牌上市。
04
结语
无论arm的命运如何,它的未来大概率会像它的过去一样,至关重要。
但悲凉的是,已然三十却难“立”的arm,在资本逐利的裹挟之中,在连番的“劫云”之下,其命运已然由天不由己。
到头来不过是“沧海一声笑”,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TFT LCD、OLED和Micro LED 的区别
RECOM全新的微型封装稳压型DC/DC转换器
MSP430单片机的加密熔断器设计
iOS11.1 beta2下周将带来表情热潮,苹果又给你找了一个升级iOS11的理由
小米6真的来了,小米6最新消息:金色版小米6售价3999元,现身京东
RISC-V架构“冲击”,ARM面临增长瓶颈
即将揭幕的GTC看点有哪些?最近半导体股票大涨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4色HDR?4色HDR技术解析
ADALM2000实验:生成负基准电压
千亿芯片项目武汉弘芯走向成谜
4月智能音箱继续增长,品牌突围效果明显
引流系统组件泄漏测试仪检测原理有哪些?
美国西南航空计划将波音737MAX客机的复飞计划推迟一个月
维控人机界面LEVI-430T,LX3V-1212MR系列PLC主机在研磨机上的应用
意法半导体提供全球首款开放式通信标准智能电表IC
一文解析硬件软件接口(HSI)
MAX16068 6通道、闪存可配置系统管理器,提供非易失故
来看看大疆最便宜的如影稳定器,小白拍出好照片
高压变频器需求稳定,龙头企业上半年稳定增长
绿色和平组织利用AR技术提高人们对北方森林遭到破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