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 5g 之后,所有东西都能连上网 (iot),带来更好的智能生活,并且 vr、ar、4k、8k 等新技术有了 5g 的带宽加持,能够替人类带来更美好的影音体验。真的吗?
厂商把 5g 讲成这么多应用的救世主,说词是因为带宽变高了,可以实时快速的传递这些大流量的内容,那么这些应用就会大受欢迎。但眼前这些美好愿景还办不到,是因为 4g 带宽不够用吗?明明就不是啊!
物联网 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是,万物上网的产生的新价值低于成本。
vr、ar 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太贵又没有杀手级应用。
4k、8k 不普及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太贵、没有内容,而且用户感受不到 fhd 以上分辨率的画质差异。
如果之后以上的关键因素都解决了,确实这些应用会用到更高的网络带宽,但还不见得是移动网络带宽。目前很多人家里的网络已经到达 100mbps,先让这些人愿意在沙发上看 vr、8k,再去想他们为何要走在路上用 5g 来做这些事吧。
那么眼前的 5g,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以移动性的观点,来看两种网络分类:
移动网络:就是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 4g,以及备受期待的 5g,它的特色是无线、并且使用者会作长距离(数公里以上)的移动,可通用在室内及室外,手机是代表性应用。大致上可以说,4g 的速率是 100mbps 等级的,而 5g 的速率是 1gbps 等级。但那是在理想的环境下,由于移动的环境很容易受遮蔽或距离影响,一般的情况下有 50% 的速度就已经非常理想。
定点网络:简化来说就是 wi-fi 与有线网络的结合,在定点(通常是建筑物内)形成一个稳定而高速的网络。在***地区,一般人可以申请 1gbps 的光纤到家,日本、韩国、香港地区甚至有 10gbps 的服务。而 1gbps 等级的 wi-fi 5 已经很普及,10gbps 等级的 wi-fi 6 也刚开始进入市场。也就是说一般人要拥有 1gbps 等级的定点网络是不难的。
5g的意义在于,把移动网络的速率,提升到跟定点网络一样快,一样可以同时间服务超大量的联机。
所以 5g 可以取代定点网络,只是稳定性会比较差。
当所在地不方便架设定点网络,对于网络稳定性不这么讲究,且 4g 网速不够用的时候,就适合用 5g。譬如你在一个地方办短期活动,有 1000 人参加,没有现成的定点网络,那就用 5g 分享器衔接 wi-fi 提供给使用者。
听起来好像很弱,而且跟一般人无关?对,所以厂商才扯出了 vr、ar、4k、8k 这种应用,听起来比较威。
所以 5g 对一般人没用?也不对。根据 open signal 的网络体验报告,***地区的 4g 平均网速约是 30mbps,这样的速度是非常够用的,但在极端的状况下会不够用,譬如在上下班时间挤公交的时候,由于网络是共享的,在一小块地方挤了一大堆人,每个人分到的带宽就会小到不够用,甚至连不上。
也就是目前 5g 的意义只有两个:
在不方便架设定点网络又需要高速网络的地方,可以用 5g。
在极端拥挤的情况,可以提供足够好的移动网络质量。
未来一年内,5g 就这样而已。再之后呢?
我们就来看一下,厂商宣称的(物联网) iot、vr、ar、4k、8k 吧。
首先,在移动环境下看 4k、8k 是不合理的,因为以手机的尺寸来说,1080p 以上的分辨率,人眼根本无法分辨,4k、8k 应该在室内用大尺寸的电视看才是合理的情境。
而 vr 应该在室内使用,因为戴上 vr 眼镜之后,无法看到外部环境,没有必要在室外用 vr。
以上两大类都必须在室内使用,也就是使用定点网络而非 5g 才是合理的。
剩下 物联网跟 ar 了。
物联网是很大一种类别,设备的变化性很大。冰箱、电灯、电表、汽车、工业设备…无一不可称为 iot。但如同前面说的,5g 不是第一个 1gbps 等级的高速网络,而是高速移动网络,在室内本来就应该用如光纤+wi-fi 这样的定点网络,其稳定性远大于 5g。简而言之,所有长期的室内 iot 都不应该用到 5g。
户外的 iot 有哪些呢?车子、交通信号、监控相机等等的。但车子不太适合使用 5g,主要是因为 5g 讯号穿透性差,当车子在不同地点穿梭时,讯号必然会时好时坏,稳定度不理想,还不如使用 4g。
有一些网络文章提到,5g 的网络 latency(延迟)很小,正适合车联网这种需要快速反应的应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4g 的 latency 是 0.05 秒,其实已经足够快,移动网络最大的问题并非 latency 而是稳定性,一个讯号不稳就是好几秒的卡顿,而且由于物理特性的关系,5g 的讯号会比 4g 的穿透性差很多,更容易不稳。
户外定点的 iot 则是 5g 的适当场景,如户外监控相机就很适合 5g,因为其流量大,且是定点,如果已确认该点的讯号良好,讯号的稳定度是比较不会变化的。但如果要做监控相机的厂商也不用等 5g,一般 1080p 的串流影片流量约 3mbps,现在的 4g 就够用了,可用4 g 开始做,等到之后 4g 被越用越满,分到的带宽不够,再升级到 5g。
那 ar 呢?长期来说,我认为这是最有可能高度使用 5g 的新世代应用,或者该说,「智能眼镜」可能是最需要用到 5g 的革命性应用。这个议题比较复杂,我之后再写一篇专文来探讨。
那么两、三年内,到底 5g 能带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网络速率跟应用的对照,了解一下普通人对带宽的需求。
观看 1080p 的串流影片,约需 3mbps。这个现在的 4g 就做的很好。
观看 8k 的串流影片,约需 100mbps。
本地端硬盘的访问速度,约是 1gbps。也就是当网络速度达到 1gbps 的时候,就使用者的体验上,存取云端硬盘或本地端硬盘是感受不到差别的。
模糊掉云端硬盘与本地端硬盘的体验差距,就是 5g 带来的一个质变。以下简称为「无感云端硬盘」。
这有几个好处:
本地端设备可以做的更轻薄省电,且可以储存等同无限量的数据
100% 的资料,都到云端上了
在实际应用场景上,产生的效应是:
同一个使用者的不同的设备,不管手机或计算机等,都共享 100% 相同的数据。不像大部分人现在使用云端硬盘,多是把挑选过的部份内容放云端。当设备一多,挑选的准则没想好,就会产生数据乱丢,不同步的问题。
再进一步可能性是,软件也不再需要安装。反正实时下载安装的速度,跟本地已安装好的一样快。
又进一步的话,既然云端硬盘跟本地端硬盘一样快,那干脆把操作系统 (os) 搬到云端吧!意思是说,不管你使用家里、图书馆、饭店等不同地方提供的计算机硬件,都是从云端下载同一份 os 给你用,都可以得到一模一样的使用体验。
不同的用户的数据,100% 都可以被相同的老大哥 (google、microsoft、dropbox…)利用,老大哥拿到更多 big data,那就有更多潜在的 ai 应用可能出现。
虽然有人会质疑,这样会不会有隐私权的问题,但如同现在大部分人的 email 都被google看光光,大家却觉得很习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产生的利益够大,消费者并没有这么在乎隐私权。
5g 带来的第二个质变是,本地端计算机不再是计算机,只要扮演影像拨放器的角色。以下简称为“全时云端计算”。
意思是说,使用者手上的本地端计算机(广义的说,包含手机、计算机、智能电视等),并不需要负担计算的工作,而是把用户的操作讯号,传递给云端的超级计算机,云端再把计算过的画面传回给用户手上的计算机播出,因此本地端计算机可以做的非常阳春,只要负责显示跟输入就好,减少成本跟体积,却有高级计算机/手机的效能体验。
类似的应用十几年前就有了,但一直都未到普及的地步,像是 windows 的「远程桌面」,目前还是专业的工程师用在专业用途。「云端游戏」则是一个热门的领域,早在 2010 年就有 onlive 提供这样的服务,之后包括 yahoo、sony、nvidia,以及 google 即将推出的 stadia,都想抢食这块大饼但也还没有人成功。
以「全时云端计算」来说,4g 网速已经能够提供很好的体验。(来源:物联之家网)但 5g 可以确保,即使之后更多人使用这些新应用,也不会有塞车问题,提高市场机会,让厂商更有动机去投入更多资源推动,更有机会形成一个普及的生态系。
最后来到结论:
5g 不会带来什么立即性的突破,而是成为稳定性差一点的定点网络。使用在户外定点的场景会更合理,包括户外定点办活动、户外监控摄影机等。
5g 在未来两、三年之内的影响,主要是让现在技术已经成熟、但市场还不成熟的产品,更有机会成功,包括无感云端硬盘、全时云端计算等。
更长远来说,未来的 ar 眼镜或智能眼镜,结合 5g 以及 ai,将会有媲美当年智能手机的革命性突破。
iPad Pro的Mini-LED 显示屏将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
NVIDIA助力云骥智行加速L4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落地
什么是击穿?介电常数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电磁感应?
如何使用手机充电器作电源给挂钟加装一个光控LED照明灯
半导体巨头英特尔股价下跌再次引发关注
两、三年内, 5G 能带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应用?
量化派AI应用平台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千视受邀参加AV/IT 2022高峰论坛 探讨“新”视听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sata接口分几种_sata接口分类
基于DWC2的USB驱动开发-IN端点发送相关的寄存器详解
开元通信推出滤波器品牌“矽力豹”
ADC模数转换器如何选型?ADC模数转换器分类详解
仿皮肤电容式柔性触觉传感器研究
紫光展锐推出5G新品牌—唐古拉,2021年开启“技术提升年”,从消费电子到工业电子全面升级
大连接时代,5G技术加速IOT步伐!
美国SSDI推出GaN FET 用于航空航天及电力电子系统
应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的微型高速图像传感器RV400
政务机器人功能有哪些
DEKRA德凯为SVOLT蜂巢能源颁发全球首张动力电池CB证书
苹果模块化Mac Pro有望明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