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电子时钟误差原因分析

单片机应用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在用单片机制作电子钟或要求根据时钟启控的控制系统时,会突然发现当初校准了的电子时钟的时间竟然变快或是变慢了。 于是,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调整它的走时精度,但是最终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只好每过一段时间手动调整一次。那么,是否可使时钟走时更精确些呢?现探讨如下:
误差原因分析
1. 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计时脉冲基准,是由外部晶振的频率经过12分频后提供的,采用内部的定时,计数器来实现计时功能。所以,外接晶振频率的精确度直接影响电子钟计时的准确性。
2. 单片机电子时钟利用内部定时,计数器溢出产生中断(12mhz晶振一般为50ms)再乘以相应的倍率,来实现秒、分、时的转换。大家都知道,从定时,计数器产生中断请求到响应中断,需要3_8个机器周期。定时中断子程序中的数据人栈和重装定时,计数器的初值还需要占用数个机器周期。此外。从中断人口转到中断子程序也要占用一定的机器周期。例如: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从中断人口到定时/计数器初值的低8位装入需要占用2+2+2=6个机器周期。所以,在编程时一般会把这6个机器周期加入定时/计数器的初值中。但是,从定时,计数器溢出中断请求到执行中断需要几个机器周期(3~8个机器周期)。就很难确定准确值,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电子时钟计时的不准。
解决方法
1、采用高精度晶振方案
虽然采用高精度的晶振可以稍微提高电子钟计时的精确度,但是晶振并不是导致电子钟计时不准的主要因素,而且高精度的晶振价格较高,所以不必采用此方案。
2、动态同步修正方案
从程序人手,采用动态同步修正方法给定时,计数器赋初值。动态同步修正方法如下:由于定时,计数器溢出后,又会从o开始自动加数,故在给定时/计数器再次赋值前,先将定时,计数器低位(tlo)中的值和初始值相加,然后送人定时,计数器中,此时定时,计数器中的值即为动态同步修正后的准确值。
具体程序如下:
采用此种方法后,相信制作的电子时钟的精度已有提高了。
3、自动调整方案
采用同步修正方案后,电子时钟的精度虽然提高了很多,但是由于晶振频率的偏差和一些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同一块电路板、同样的程序换了一片单片机后,走时误差不一样,不知是何原因),时间长了仍然会有积累误差。为此,可采用自动调整方案。实际上是一种容错技术。其自动调整原理为:实测出误差is所需的时间,然后每隔这样一段时间后就对秒进行加“1”或减“1”调整。例如:电子钟每过50小时就慢1秒,其自动调整程序如下:
以下是一个完整实例:


英特尔将无人机5G通信和流媒体VR带入奥运会
吉米Venus一体机,三合一功能更全面,一站式清洁新选择
基于PIC的无线数据传输发射机设计
Honor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进入多个国家的前五名
扬州电信宽带提速工作已取得明显成功网宽带平均速率已达到105M
单片机电子时钟误差原因分析
一周芯闻: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英伟达推出针对电影制作人等专业人士的中线芯片
什么是优先数和电阻电容的值
AWG510任意波形发生器参数AWG510
中国人工智能记者令人惊叹 将完成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的任务
电气百科:选择减速电机要注意这些要素
用单片机实现的测温电路
西门子S7-1200PLC数据处理指令:浮点数转整数指令
旋转编码器是怎样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发挥着巨大的作的呢?
工业4.0时代,工业平板电脑前景大好
中国照明企业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开发的3D打印小型软体“机器人”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浅谈数字示波器的主要用途
基于WS2811实现的宾果游戏机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