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SIM为基础能力的连接技术是搅局者还是推动者?

esim是趋势,esim正向我们走来。
• 3月7日,中国联通率先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6座城市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 4月6日,中国联通聚合ott,oem厂商,芯片模组厂商、sim卡、esim技术服务提供商等产业各方力量,成立“esim产业合作联盟”,打造esim全智能生态。
• 5月25日,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中移物联网公司发布了国内首款esim芯片c417m,可提供“芯片+esim+连接服务”。
• 6月1日,中国移动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正式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 6月7日,泰国运营商true move h首推esim卡连接智能手表。
• 6月10日,日本运营商kddi宣布与丰田合作,推出esim卡连接汽车。
• 6月13日,匈牙利运营商magyar telekom首推esim卡,华为智能手表成为首款兼容该esim卡的设备。

esim从问世到发展初期曾受到一些运营商抵触,因为这意味着要颠覆掉传统sim卡,砍掉运营商多年苦苦经营的圈地门槛。从拒绝到接受,如今运营商也主动出击了, esim时代真的已经到来?它到底是搅局者还是推动者? 面对海量终端的连接刚需, esim将催生什么样的新型商业模式,如何在物联世界中发挥关键作用?
从拒绝到接受,运营商为何推esim?
比较传统sim卡,esim主要有两大优势:一,esim直接跟终端设备集成,更加牢固耐用,防震防尘,不必更换,节省卡槽空间。二,esim可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可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
esim的推动者是gsma,其正在推动esim生态参与者与标准化参考构架保持一致。gsma推动的esim远程配置管理(rsp,remote sim provisioning)规范,分为面向消费者和面向m2m物联网两大领域。
• m2m rsp规范:自2013年12月发布v1.0版本,到2017年7月,gsma已完成v3.2版本。
• 消费者rsp规范:2016年1月,gsma针对可穿戴设备发布v1.0版本;2016年11月,针对智能手机发布v2.0版本,2018年正在完成v3.0版本。
对于消费者领域,在智能手机已趋于饱和的当下,网络连接正从手机向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扩展。目前移动市场连接数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一人多号、一机多号和第二卡槽,据verizon的一份报告显示,一个移动用户有将近3个设备连接。
esim为运营商多设备捆绑、套餐共享等销售创造了新机会。不过,esim面向的是一个更大的连接市场——物联网。
传统sim卡绑定单一运营商,需人工拔插更换,无法适应大规模物联网部署。以车联网为例,汽车厂商希望将车辆销售到世界各地,并确保每一辆汽车能与当地任何一家运营商网络连接,为用户提供无缝的车联网服务,若采用传统sim卡,车辆每销售到一个国家,需要大量人力更换sim卡,这会增加运营成本。若车辆驶入覆盖盲区,esim方案可确保切换到有信号覆盖的另一家运营商网络,从而保证无缝的连接体验,这是传统sim卡无法实现的。
消费者终端连接扩展需要esim,物联网更需具备简单灵活性的esim解决方案,这就是运营商主动接纳并推出esim的原因。
esim是搅局者还是推动者?
esim的核心是引入远程sim配置(rsp)平台,rsp的引入将重构整个产业生态链。
过去,一张sim卡与单一运营商绑定,从生产、定制、发行、激活、使用到终止,整个生命周期是一条直线,运营商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而esim引入远程sim配置(rsp)平台后,形成了一个以rsp为核心的三角形生态构架,生产、定制过程无需选择运营商,发行、激活方式发生变化,且与一家运营商终止签约后可通过空中写卡选择另一家运营商。esim模式让运营商节省了传统sim卡从定制到发行所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但这也意味着运营商对sim卡的主导地位削弱。esim要颠覆消费者领域,并非那么简单。运营商是绝不会轻易拱手交出主导权的,这是命根子啊。目前支持的esim的智能手表并不能自由选择运营商。因此,esim难于短时间内颠覆消费者领域,至少在未来5年内传统sim卡仍将主导市场。
esim真正的爆发点是下一个蓝海——物联网。
面向物联网时代,esim价值无限。想象一下,未来的智慧城市,数以亿计的物联网终端若采用传统sim卡,要更换运营商就得替换sim卡,不仅耗力耗时,还可能导致停止运行。而esim只需通过无线远程写卡就可完成。同时,esim卡远程写卡还可保障运营商网络在发生重大故障时切换到另一家运营商,从而保障数字世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更具简单、灵活性的esim解决方案是推动物联网规模化的关键因素,事实上,面向物联网,esim还将催生新型的商业合作模式,重构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连接即服务,esim催生新型商业模式
比较传统手机业务,esim和物联网时代有何不同?
首先,与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可以由用户操作不同,很多物联网设备是无人值守、没有交互界面的,它们是“被动式”的,也不会“投诉”,在网络与终端,在运营商与终端设备商之间存在一个“最后一公里”缝隙。
其次,物联网终端应用多样化,跨地域、跨运营商之间的互操作频繁(比如车联网、全球资产追踪等),如何整合“碎片”,统一“接口”,提供无缝的物联网连接服务,在esim时代大有空间可发挥。
物联网连接的规模化部署需求日益凸显了连接的价值,越经济、越简单、越易集成的方案越容易放大连接的价值,最好是可以plug即play, power on即 online,由此应运而生的是一种“caas (connectivity as a service)- 连接即服务”的概念或者说商业模式。
caas以esim技术为突破口,提供从网络流量、硬件、系统集成到服务的“一站式”连接方案,让物联网设备厂商不必操心采购模组、集成esim和经营流量等各个繁琐复杂的环节,该方案恰到好处的黏合了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商之间的缝隙,带给设备厂商“最后一公里连接”的无缝体验。
caas把连接和与连接有关的能力作为基础效能 (utility) 服务进行供应,并通过标准接口开放给智能设备及第三方开发者,以解决物联网终端和应用多样化、碎片化的问题。
以一家行业领先的esim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红茶移动(redtea mobile) 为例,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浮出水面。在刚刚结束的“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海(mwcs18)” 上,红茶移动率先提出此概念,并已经将其付诸于产品及商业层面的实践。
实现这个概念的第一步,是与芯片及模组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早在去年,红茶移动就极具前瞻性的联合全球芯片巨头高通推出了基于iuicc的esim示范产品。
今年,红茶移动又在业内首推基于caas概念的redteaready™服务,通过与主流物联网模组制造商合作,把从网络流量、远程sim配置、终端系统集成、连接服务管理平台,及相关配套服务等所有与数据网络连接相关的环节封装成统一服务,集成到物联网模组中, 或以标准api的方式开放给智能设备及第三方应用开发者。
简单来讲,客户只需采用已集成 redteaready™的配套模组或对接开放接口, 即可轻松获取数据网络连接,随时随地联网,并且可以通过用户控制台实时查看和管理所拥有的设备及订单, 无需再为与网络连接相关的复杂内部实现方式操心。
caas的延展空间未来还有很大,比如基于向第三方开放的标准接口,第三方开发者未来可以自主选择使用哪家运营商资源提供数据服务,网络质量、网络延迟性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可以自定义,还可以在设备默认的运营商网络信号不好或不可用时,切换到其它可用的运营商。通过标准服务的形式,caas可以给开发者更多关于连接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真正实现插电即连接 (plug & play connectivity) 和保持在线 (always-on connectivity)。
简而言之,与云计算中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和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的概念类似,caas和redteaready™将统一的、标准的、集合多种能力的连接作为服务,不仅简化了物联网“最后一公里”连接部署,还利于运营商和物联网设备厂商在广阔的物联网价值链上专注自己更擅长的领域,进而合力推动物联网规模化,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全世界数以百亿计的设备和物品将基于数据连接产生互联。伴随物联网而来的esim,并非搅局者,而是推动者。以esim技术作为突破口的连接能力和连接价值,正在被不断放大。

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1765.9亿美元
业界首款900V SiC MOSFET,导通电阻65 mΩ
5G将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如何在Windows系统上设置Docker镜像源
转子流量计的安装使用注意事项
以eSIM为基础能力的连接技术是搅局者还是推动者?
高性能电流输入μModule ADA4355产品概述
电子芯闻早报:微软向小米出售1500项专利
Tractica:2018年全球物流机器人销售额达83亿美元
选择晶振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IED通用平台的GOOSE测试介绍(1)
这可真是个古董!苹果第一代Mac深度拆解
车载共模扼流器AMCW-S的应用领域
iphone7发布后6s、6s plus、SE分别降价多少?
兼顾处理器效能与功耗 大小核设计架构突起
武汉火车刷脸进站!人脸识别大行其道,武汉火车站进站只需5秒,提高效率,方便市民,有力打击犯罪份子
语音识别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程序员坐牢会被安排写代码吗?
嵌入式项目中的软件数据兼容性
Cadence如何建立PCB?Cadence建立PCB步骤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