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让科幻和现实交融

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哲学、虚构和想象。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学科只有大约70年历史,不乏跌宕和学术门派之争,定义含混和因此造成的困惑、迷思仿佛层峦叠嶂,科幻和现实经常相互越界。
ai研发史上经历过两次“寒冬”,2018年人们又开始谈论第三个ai寒冬将至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将把我们带向何方?人类和机器的关系如何界定?看懂现在,展望未来,或许可以从回顾历史开始。
地球上第一个行走的机器人叫塔洛斯,是个铜制的巨人,大约2500多年前在希腊克里特岛降生在匠神赫菲斯托的工棚。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述,塔洛斯当年在特洛伊战争中负责守卫克里特。诸神饮宴时有会动的机械三足鼎伺候。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铜制机器人塔洛斯据信是世界上第一个拟人机器人
埃德利安·梅耶(adrienne mayor)在《诸神与机器人》(gods and robots)甚至把希腊古城亚历山大港称为最初的硅谷,因为那里曾经是无数机器人的家园。
除了古希腊、罗马,其他古文明也不乏人类对“复制自己”的探索。犹太人传说中有生命的泥人,印度传说中,守卫佛祖舍利子的机器人武士(模仿古希腊罗马自动人形机的设计);佛教传入前日本的神照神社,中国的兵马俑,后来又有了达芬奇的机器人武士、会下象棋的木头人“土耳其”,等等。虽然跟现在一般理解的人工智能似乎风马牛不相干,但这些尝试都体现了人类复制、模拟自身的梦想。
不过,法国索邦大学计算机学教授让-加布里埃尔·加纳西亚(jean-gabriel ganascia)认为,古代神话中人形物体被赋予生命,与今天人们想象和担忧的“通用人工智能”,即具有超级智能的机器,都更多属于想象而不是科学现实,至少目前如此。
在开创人工智能学科的先驱者心目中,ai的初衷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动植物和物种种群的演变,这个学科立足于这样一种猜想:所有认知功能都可以被精确描述,从而有可能在计算机上复制。
作为现代科技学科的ai历史很短,但不乏跌宕坎坷。
1940年代——奠基 1943年,美国神经科学家麦卡洛克(warrenmcculloch)和逻辑学家皮茨(water pitts)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后来有人说现代ai梦就诞生在那个时候。
那个梦是一篇题目绕口的论文,《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a logical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这篇论文被视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石。现在大热的“深度学习”,前身是人工神经网络,而其基础就是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这篇论文的发表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三大派之一的仿生学派诞生。这个学派从神经网络的连接机制着手来发展人工智能,被称为连接主义派,后来符号逻辑派占上风几十年,神经仿生派一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翻身,以新连接主义面目复兴。
ai的另一块基石是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赫布(donald hebb)1949年提出“赫布规则”,简单说就是两个细胞如果总是同时被激活,那么它们之间就有某种关联,关联度与同时激活概率成正比关系。这个规则今天用在机器自动学习算法中。
英国数学和密码奇才图灵曾设想是否可能让机器模仿人脑的学习过程
1950年代——起步 现在人们普遍把1956年叫做ai元年。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在这个时期起步并取得了早期成功。
英国电脑奇才、密码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alan turing)曾想,机器能不能模仿人类的认知、学习过程,用逻辑推理和已有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1936年提出图灵机的设想,就是一种抽象计算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数学逻辑机。
1950年,图灵发表《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machineray and intelligence)论文,文中阐述了“模仿游戏”的设想和测试方式,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图灵测试。这篇文章是对机器模仿人类智能的深度思考和系统论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1955年首次亮相。当时4位ai鼻祖写了一份提案,申请开一个研讨会研究人工智能。他们估计两个月,10个人参加,就足以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是麦卡锡(john mccarthy)、明斯基(marvin minsky)、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和香农(claude shannon)。
申请获准,暑期研讨会于1956年8月31日在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召开。
研讨会被普遍 视为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所以这一年算ai元年。
明斯基是人工智能先驱之一。他1951年与同事一起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学习机,模仿的是人类脑细胞。他后来推动设立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1985年又发起并成立了mit的媒体实验室。明斯基毕业于哈佛大学。
早期成果 ai元年后,喜讯不断。1957年,gps(通用问题解决器)设想问世。这个设想的原理是任何形式化的符号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电脑程序来解决。提出设想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专家纽厄尔(allen newell)、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肖。这个设想属于逻辑、符号派。在短短60年时间里也经历了冷暖。
1959年,麦卡锡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ai系统。那是他在《具备常识的程序》中提出的能像人类一样学习的假想程序,“advicetaker”。同年,他和明斯基牵头在mit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也是在这一年,塞缪尔首创了机器学习这个概念。他1956年写的跳棋程序具有自学能力,是世界第一个。
1961年,世界第一款工业机器人unimate在美国新泽西的通用电气工厂上岗试用。1966年,第一台能移动的机器人shakey问世,就是那个会抽烟的机器人。跟shakey同年出生的还有伊莉莎。
1966年问世的伊莉莎(eliza)可以算作今天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谷歌助理和苹果语音助手siri们的祖母,可以跟人进行书面交流。
“她”没有人形,没有声音,就是一个简单的机器人程序,通过人工编写的doctor脚本跟人类进行类似心理咨询的交谈。eliza的“父亲”,后来成为mit教授的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解释说,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人们可以教这个程序学习掌握新的语言技能,谈吐越来越优雅,就像《窈窕淑女》里被调教得十分出色的卖花姑娘伊莉莎。
伊莉莎问世时,机器解决问题和释义语音语言的苗头已经初露端倪。但是,抽象思维、自我认知和自然语言处理功能等人类智能对机器来说还遥不可及。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机器人索菲亚仍需依靠事先输入的内容才能与人交流,但能说能笑能哭,而且是美女形象。
这个时期出现了对人工智能的尖锐批评。
《炼金术与人工智能》发表于1965年,作者德雷弗斯把这篇著名的檄文跟后来陆续写的文章集成《计算机不能干什么》一书,后人凡批评ai必提此书。
另一个刺耳的声音来自古德(i. j. good)。他1965年发表了一篇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文章,可以算“ai威胁论”的先驱。他认为机器的超级智能和无法避免的智能爆炸最终将超出人类可控范畴。后来著名科学家霍金、发明家和实业家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恐怖预言跟古德半个世界前的警告遥相呼应。
法国计算机学家加纳西亚把这段时间称为ai发展史上的“预言者时期”,因为学科初创并取得早期成果令人欣喜,难免说些头脑发热的话。
流传较广的包括美国经济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司马贺)1958年预言,再过10年机器就能问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结果是1997年才成真。另外,ai鼻祖明斯基在1968年《2001太空漫游》记者会上说机器智能30年内可赶超人类 ,现在只是设想。
1968年,科幻大片《2001太空漫游》上映,导演库布里克对人类心灵深处那个古老的渴望做了太空时代的演绎。

亚马逊正开发自己的真无线耳机 与苹果AirPod在功能和设计上会较为相似
DS-MDK简介及异构系统的开发解决方案
国内的互联网AI造芯竞争激烈不断
提升智慧矿山运输效率的皮带跑偏视频分析AI算法
热敏晶振的温度特性及选型
人工智能如何让科幻和现实交融
机器学习如何满足DNN推理的要求
储能逆变器和光伏逆变器的区别
基于GMSK差分解调仿真(3)
一文看懂7nm的应用领域
苹果再发大招:iPhone8+增强现实混合眼镜组合发布!
p1.5小间距led显示屏价格分析
预超频版三代锐龙上架德国 最高都超到了4.3GHz
Vol.1 C0G特性及高耐压MLCC的特点与替换解决方案
专注钻研AMOLED显示技术20年 维信诺让中国屏扬眉吐气
米家互联网洗烘一体机评测 非常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口味
疫情再度恶化,芯片供应如何
光缆的衰减、EBFA和喇曼放大器
基于单机存储系统故障恢复
经纬恒润又获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