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详细探讨清洗和纹理的相互作用,在清洁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类型对平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纹理中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经过线锯、除胶和切割,最终清理的目的是清除所有泥浆、切削液和线锯残留物,通常,这种残留物由不同量的聚乙二醇或矿物油(切削液)、铁和铜的氧化物、碳化硅和研磨硅,这些残留物可以通过锯切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烧到晶片表面,为了去除这些残留物,需要选择正确的化学物质来补充所使用的设备。
	在晶片清洗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形成天然氧化层后,单晶硅晶片将显示出具有0º接触角的亲水性表面,如果这些晶片经过一个典型的碱性纹理过程,金字塔将成核到一个首选的密度,并增长到5-8µ之间的高度。
图1
	当纹理立即跟随碱性清洗过程时,晶片表面状态的重要性可见,导致不均匀的锥形成核,>反射率为20%,一个典型的碱性清洗过程将去除晶片中的天然氧化物,这可以通过产生的表面疏水性得到证明。接触角从0º增加到>50º,碱性清洗后,纹理蚀刻深度也从8µ/边到3µ/边降低(如图1),这是由于晶体平面在非最佳纹理晶片表面的暴露增加,光捕获在随机表面不成功,这可能导致细胞效率下降。众所周知,酸基清洁剂能够从表面去除金属而不蚀刻硅表面,由于已知金属会影响硅的蚀刻速率,因此预计蚀刻速率应该会随着酸清洁剂的使用而变化。在这个实验中,在纹理之前清洗晶圆,清洗后晶片接触角保持不变,保持在0º,纹理化后,观察到纹理化速率的增加,反射率与中性控制相当(图1),峰高度和密度也与对照组非常相似,峰高度略大。
	在纹理化步骤之前,评估了其他清洁剂,包括酸性和中性溶液,酸基清洁剂是已知的,具有在不蚀刻硅表面的情况下从表面去除金属的能力,因为金属会影响硅的蚀刻速率,预计蚀刻速率会随着酸清洁剂的使用而改变。
	一个已知的涉及氢氟酸暴露的氧化物去除步骤也证明了在进入下游处理步骤之前的硅表面状态的重要性,特别是晶片纹理,在hf酸停留后,晶片接触角从0º增加到69º,曝光后的碱性纹理导致金字塔成核点的高密度,并显示了低蚀刻损失(14%)。
	了解到去除天然氧化物层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再生会对纹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机会加速氧化物的生长以实现最佳纹理,碱性清洗后,晶片接触角增加到>50º,如果晶片经过专有的再氧化步骤,接触角恢复到零,纹理恢复到首选状态(图2)。
图2
	晶片的清洗会对硅晶片的表面状态和纹理化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清洗干扰了晶片的天然氧化物层时,碱性清洁剂通过天然氧化层产生不良的效果时,可以观察到蚀刻量减少,反射率百分比增加,氢氟酸同样去除天然氧化层,也产生较差的纹理结果,进一步的工作表明,这是一个可逆的发生,因为一个再氧化步骤可以恢复天然氧化物和纹理返回到一个最佳水平,替代清洁剂,包括酸性和ph中性产品,不会干扰天然氧化物层,因此不会影响随后的纹理步骤。本文已经表明,晶圆处理步骤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而是证明了可以对细胞构建产生负面影响的相互作用,如果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它们可以避免或纠正,以产生最佳效率的光伏电池。
			
			
       	 	
    	行业快讯:机器学习大会下周举行、亚马逊人脸识别引争议、华为2018年营收将达1000亿美元
         	 	
    	uC/OS-II中优先级翻转问题
         	 	
    	OMAP嵌入式处理器OMAP5910的基本特性及应用分析
         	 	
    	薄膜电容155K和155J有什么区别
         	 	
    	音频蓝牙芯片的原理及产品特点介绍
         	 	
    	详细探讨晶片清洗和纹理的相互作用
         	 	
    	你试过吗?电子工程师硬件设计版本这样管控最高效
         	 	
    	魏少军教授:IC市场获利空间大,但企业仍面临几大问题
         	 	
    	区块链驱动电网如何去升级
         	 	
    	光控、单按键开关壁座电路图
         
       	 	
    	多功能快速充电器,Quick Charger
         	 	
    	AMD的第二代锐龙ThreadRipper正式发布,官方发布性能指标,与酷睿i9-7980XE哪个更好?
         	 	
    	MySQL上亿大表如何深度优化呢
         	 	
    	什么是超融合数据保护?
         	 	
    	3个关于光模块温度范围的FAQ
         	 	
    	台湾为何如此重视Micro-LED显示技术?
         	 	
    	基于MC8051内核的便携幅频特性测试仪设计[图]
         	 	
    	接地电阻柜在哪里经常用到
         	 	
    	动力电池导热结构胶将全面进入改性环氧时代
         	 	
    	32位已成主流 8位MCU出货量为何仍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