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相机实验室的客观分析一加6相机数据

从第一代的一加手机开始,不错的拍照效果成为了一加手机的标签,今年搭载了 ai 双摄的一加 6 ,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本篇简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标准相机实验室的客观分析数据,二是基于实拍样张的主观分析。
一、客观数据
测试采用的是德国 image engineering 公司的方案,测试数据有数万组。德国 ie 公司在业内也算很出名的测试方案与设备提供商了,他们也参与了 iso 标准的制定,而据我了解大部分的国内厂商都采用了此方案,对了,苹果也用了这套方案。
还是老规矩,从解析力、噪点、色彩、畸变、均匀度这几个方面去聊聊。
1解析力
我们在实验室的标准 d65 光照条件下,调节不同的照度对一加 6 的解析力进行测试,得出以下数据:
随着光照的增强,mtf 数值稳定增长,在 320 lux 的时候已经达到奈奎斯特频率了,这个数值怎么看?
你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 mtf 数值越大越好。
从 mtf 10 的数据可以看出,一加 6 对细微细节的记录能力是不错的,平时拍些花花草草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从 mtf 50 的数据可以看出,一加 6 的锐利度较高,在拍摄轮廓分明的物体时有比较好的观感。
2噪点
这里我们用 visual noise(视觉噪点)来对噪点进行评估,来看看一加 6 在弱光和强光下的噪点表现如何。
y 轴对应的噪点数值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越低越好。大概的尺度是:2 以下意味着肉眼基本觉察不到,3 以上可以看到但不明显,4 以下的一般人都能接受,6 以上一般人都难以接受。
一加 6 的在弱光下的最大噪点数值为 1.7,肉眼基本察觉不到,表现不错。当然啦,这里的噪点表现只是针对测试标板的一个基本表现,实际拍摄环境比实验室环境更为复杂,待会会在样张解析中说到。
3色彩
对于拥有 ai 场景识别的手机来说,实验室标准光照环境下的色彩表现,可以理解为一个基础表现。业内的标准也只有区分及格与不及格,并不区分合格与优秀。所以说实验室的色彩测试体系就好比高考,先通过了再上大学选专业。先保证基础表现通过,在满足基础要求的前提下,德味、日系小清新、真实主义随便发挥。
先看弱光条件,一加 6 的色彩饱和度接近真实情况,色彩明度较低。这样可一定程度降低弱光下的彩噪,照片看起来比较干净。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一加 6 的色彩明度有所增加,饱和度依然接近真实情况。这也跟实际样张的表现接近,我们会在下面的样张解析中聊到。
4畸变
随着摄像头制造工艺的进步,现在的高端摄像头模组已经很少有畸变的情况了,以前低端摄像头上明显的桶型畸变或者枕型畸变已不再出现。
左图是实测锚点与标版上锚点的对比,右图是各个位置的畸变方向,从软件的分析结果来看,一加 6 lgd 的值是 1.0,属于旗舰水准。
5均匀度
均匀度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画面的亮度是否均匀。测试的方法也很简单,相机在各级照度下拍摄发光均匀的标板,即可得出如下图的亮度数据。
中间绿色部分指画面中央区域,四周往下耷拉的是像场边缘,越往下垂说明暗角越严重。也就是说图像的亮度均匀度较差。
受镜头物理特性的影响,边缘亮度一般要比中心亮度低,从数据上看,一加 6 不管是强光还是弱光,均匀度表现都相对不错,我们也能从图中可以看到,一加 6 应该使用算法对边缘部分进行了提亮,所以看到四周的图形会翘起来。
整体看来,一加 6 在实验室的测试中表现还是不错的,各项数据都属旗舰水准。下面再来看看它在实际拍摄中的表现。
二、样张分析
1光线充足环境
一加 6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有不错的表现。楼房边缘线条清晰,玻璃窗户的轮廓明显,第一观感不错,比较抓人眼球。
在拍摄蓝天场景的时候,一加 6 没有特意对天空进行处理,以还原真实场景为主。要知道能把天空拍好是比较难得,一不小心就会偏绿或者偏红。
在细节处理方面,一加 6 的表现也不错,即使放大看,叶子上的脉络也清晰可见。
2暗光表现
相机效果里面最能拉开差距的就是暗光表现,进光量不足带来的细节还原、噪点、亮度一系列问题,最能考验厂家的技术实力。
一加 6 的夜景表现还可以,画面整体看上去清晰度不错,涂抹感并不重。
如果放大了看,还是能看到天空上一些细碎的噪点。
再来看看其它场景,表现也是一样的。
3色彩
从稳定光照条件的棚拍样张可看出,一加 6 的色彩并不是走浓艳路线,整体色彩表现更趋近于真实,这也与我们实验室测试的结果相吻合。
到了弱光环境下,一加 6 的色彩依然保持着趋向于真实的风格。
4动态范围
一加 6 的动态范围表现属于旗舰水准,即使是阳光下的桥底,都能够清楚看到大桥底部的细节。
在面对高亮的太阳时,能够把高光压制住,同时左下角阴影部分能有效提亮。
总的来说,一加 6 的相机表现可圈可点。实验室测试数据表现不错,在我们数据库里属于第一梯队。整体拍照风格偏向于写实,在正常光线下,不用担心解析力、细节、曝光与动态范围等问题,随手拍就好了。色彩方面,喜欢浓艳的后期可以加个滤镜,喜欢真实的就直出。暗光拍摄整体观感不错,细节保留也比较完整,不过部分弱光场景下还是会有一些细碎的噪点,希望在后续的固件中能有所优化。

中兴通讯助力中国联通完成5G通信云规模商用部署
一文看懂PLC的作用
浅谈模拟IP的共同特征
比特币的反经济学详细介绍
Marvell助力宇龙酷派智能手机率先通过中国移动入库测试
基于标准相机实验室的客观分析一加6相机数据
如何制作光控声音发生器
中国移动持续推进的5G建设具备哪三大特点?
全球最小的无人机--Nano Falcon DigiCam
特斯拉的电动卡车究竟会是什么样
从AlphaGO到现在的Master,人工智能AI也不一定无敌
T-Mobile在贝尔维尤开设了新的设备实验室来用于测试各种无线技术
多路接口与E1协议转换器设计
华为Mate 40系列基于麒麟芯片强大性能,实现36个月持久流畅使用
兆越智能变电站(IEC61850)交换机-守护电力系统网络安全
ST公司出面向32位基于ARM的MCU的开发工具
君正芯再添一员!创新(Creative)叮咚 iMUVO 智能语音音箱今日正式发售
影响高速差分信号辐射发射因素之阻抗设计分析
港大研发被动式LED电源,寿命长可节省维修开支
光纤光缆进入波谷期 烽火通信将何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