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识别传感器系统破解红外光谱仪分析难题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红外光谱学是检测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基准方法。但是它需要复杂的操作过程和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因此设备的微型化充满挑战,阻碍了红外光谱技术的一些工业和医疗应用,以及户外现场的数据收集,例如污染物浓度的测量等。此外,其相对较低的灵敏度要求较大的样本量,因而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为此,epfl(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瑞士洛桑)和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款紧凑型、高灵敏度纳米光子传感器系统,无需使用传统的光谱学技术便能识别分子的特征吸收。他们已经将该系统用于聚合物、农药和有机化合物的探测。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还与cmos技术兼容。
将分子的特征吸收转译为“条形码”
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有其特定的方向和振动模式,这影响了分子对光的吸收,使每个分子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指纹吸收”。红外光谱学通过检测样本是否吸收分子的指纹特征频率,来探测样本中是否含有给定分子。然而,这种分析需要尺寸庞大、价格昂贵的实验室仪器。
epfl科学家开发的系统包含一种工程化的表面,覆盖有数百个被称为metapixels(超像素)的微型传感器系统,可以为表面接触的每个分子生成不同的“条形码”。这些条形码可以使用先进的模式识别和分类技术(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进行大规模分析和分类。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今年6月出版的science杂志。
epfl开发的这款开创性传感器系统不仅灵敏度高,且能够实现微型化;它采用了能够在纳米尺度捕捉光的纳米结构,因而对系统表面上的样品具有极高的灵敏度。“我们想要探测的分子是纳米级的,因此桥接这一尺寸鸿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epfl生物纳米光子系统实验室负责人及本研究联合作者hatice altug说。
该系统表面的纳米结构被分为数百个超像素组,每个超像素都以不同的频率共振。当一个分子与系统表面接触时,该分子对光的特征吸收,会改变它接触的所有超像素的振动。
“非常重要的是,这些超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使不同的振动频率映射于系统表面的不同区域,”本研究联合作者andreas tittl介绍说。这便获得了一种像素化的光吸收图,可以转译为分子条形码。整个过程都不需要使用光谱分析仪。
这款新系统的潜在应用很广。“例如,它可以用于制造便携式医疗测试设备,为血液样本中的每种生物标记物都创建条形码,”本研究联合作者dragomir neshev说。
这项技术还可以和人工智能结合,为从蛋白质和dna到农药和聚合物的各种化合物,创建并处理分子条形码库,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快速、精确地从复杂样本中发现微量的化合物。

如何实现传统技术与Insolar区块链平台的互操作
广州华锐互动打造匀酒蓝花三维模型在线展示应用
章鱼博士/广汽/盛景智能等大咖云集 共探机器视觉新风向
vivo X20 Plus和OPPO R11 plus哪个好? 区别对比分析
宙讯科技推出新一代温度补偿型BAW滤波器技术
分子识别传感器系统破解红外光谱仪分析难题
高颜值高性能!惠普XPS15二合一变形本窄边框领衔
一汽集团新增对外投资,又成立新公司
智慧工地到底为何如此受到重视,它可以解决哪些难题
2020TCT亚 洲展在沪开幕 创 想三维携3 D打印机震撼亮相
锂电业将迎新蓝海 48V轻混系统备受车企青睐
System Generator设计工具的基本介绍
耳机品牌233621®成立12周年,持续谱写耳机新篇章
新沃尔沃XC60集成家族的设计精髓,比奥迪Q5俊朗,欲将吊打BBA!
AMD展示次世代“Zen”处理器核心性能
Sinexcel 有源滤波器APF在污水处理行业应用案例分享
蔚来与博世集团签约,传感器·自动驾驶等多领域合作
西门子推出的针对边缘应用的全新硬件平台 以嵌入式工控机为基础
占中国锂资源八成的盐湖,能否成为锂电安全的救星
机器人选择陀螺仪时喜欢使用的指标是漂移,这对机器人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