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在澳大利亚低调发布自主品牌OLED电视

苦苦抵抗5年之后最终决定放弃,到底是oled崛起势头太过凶猛难以抗拒?还是海信近十年来的显示路线误入歧途?
据悉,海信以“hisense”品牌发布的两款oled电视,一款65吋,型号为65px,售价4999澳元,约合人民币25000元;一款55吋,售价3499澳元,约合人民币17000元。
检索媒体相关报道可知,这是海信首次以自主品牌发布oled电视产品。
2017年11月,海信发起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即东芝电视)95%股权,并最终以59.85亿日元(约人民币3.55亿元)的代价,获得东芝即“toshiba”品牌在电视领域40年的全球品牌授权。
而东芝在3年前既已在欧洲等地销售oled电视,进入海信体系之后,东芝oled电视战略未见发生改变。
随着海信加入oled大家庭,目前国内主流彩电企业仅剩下tcl一家尚徘徊在oled大门之外。不过需要说明的是,tcl一直在加紧研发可印刷制造oled电视技术,因此,tcl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反oled阵营”成员。
海信加入oled实属情非得已
从坚定的oled反对派到低调加入oled大家庭,海信的角色转变再次有力地证明oled乃当今显示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业界分析认为,海信最终决定加入oled阵营有内外两重因素:
外因层面,近年来,oled电视迅速崛起,公众接受度越来越高,市场层面形成了较为强烈的需求,继续抗拒并不明智。
内因层面,一直以来,海信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呼吁高层应理性看待oled电视,不应以赌气心态面对任何新技术,东芝彩电加入海信体系,客观上强化了支持oled的力量。经过反复研判、论证之后,海信高层最终决定放弃偏见加入oled电视大家庭。
但是,海信加入oled阵营的决心并不坚定,态度上有所保留。
细心人已经发现,海信选择在澳大利亚这个全球非主流彩电市场,而非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本土市场发布oled电视产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海信oled战略并不坚定的一面。因此,海信的oled战略给人留下的是患得患失的印象。
这也难怪。在过去长达4年的时间里,海信一直扮演了“反oled骨干”角色,对oled实施各种抨击,大有将oled逼入绝境之意,没想到反而将自己逼入死角难以转身。海信今天的低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对外界做出逻辑自洽的解释。而这一幕,我三年前既已做出预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一下我相关文章。
事实上,2016年初业内既传出海信有可能于当年推出oled电视,最后不了了之并非海信改变了主意,而是缘于当时无法获得oled电视面板资源支持。
现在的海信处境略显尴尬,一方面不得不加入oled阵营,一方面又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产品,这让它成为oled主流品牌的欲望变得遥遥无期。
而这一切,缘起于海信管理层早期对未来电视显示技术发展方向的误判。
不管怎么说,海信毕竟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我对此仍持积极评价。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彩电企业之一,我们并不希望看到oled时代海信沦落成一个三流品牌。虽然已错失先发优势,好在中国oled市场仍处于发育阶段,海信还是有机会的。
我认为,海信最终决定率先在海外市场投放oled电视还有更多考虑,比如,避开国内强势品牌的锋芒。
目前,中国已初步沉淀形成创维、lg、索尼“oled三强”主导市场的格局,对其他品牌形成了覆盖式打压。海信作为oled市场的迟到者,从品牌到产品都不占据优势,贸然在本土市场发布产品,一旦激不起浪花,反而对后续动作更加不利。
必须承认:海信已错失进入oled“窗口期”
业界普遍认为,海信已错失进入oled最佳窗口期。
所谓“最佳窗口期”,是指公众对oled已形成初步认知,市场端开始形成实质性消费需求,但品牌格局尚未沉淀形成。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品牌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一时期大致出现在2014年—2016年。这一时期进入oled领域,代价最小,成本最低,被公众及市场接受可能性最大。
但是今天不同了,oled品牌格局已初步沉淀形成。从全球看,lg是不折不扣的老大;从中国看,创维是无可置疑的第一;从产品看,索尼在高端oled领域具有较强品牌号召力。
无论任何行业,一旦形成稳定的品牌格局,新品牌进入的难度就会变大,被公众接受的程度就会变低。尤其那些对市场培育未做出贡献的品牌,机会更少,这就好比当初你拒绝栽桃树,那就等于失去了“下山摘桃子”的权利。
综观中国三大主流彩电企业,除创维之外,海信及tcl均未对oled市场培育及消费者启蒙做出实质性贡献。好在tcl布局了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并且一直致力于印刷oled技术的研究;海信则既无oled产业链布局也无oled技术沉淀,可谓两手空空,等于失去了oled领域大部分话语权。
当然,假如海信oled电视确实具有巨大的产品创新力,它还是有机会的。比如,2017年索尼凭借“屏幕声场”技术(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屏幕发声而非传统的喇叭发声),一下子就跻身了oled主流品牌阵营。
海信oled电视有这样的实力吗?
从海信发布的信息看,其在澳大利亚上市的65px型oled电视,外观主打超窄金属边框及超薄设计、4k分辨率、内置四核处理器,及hdr10和hlg高动态范围,这样的产品配置,放在oled电视大家庭里面看,是一款非常普通的产品,很难对销售端形成支持。
平心而论,我认为海信oled战略并非是一个审慎论证及研判的结果。后发虽然有很多劣势,却也有优势,那就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华为手机就是后发先至的最好案例。但海信oled战略却给我留下“起跑姿势不对”的印象。
海信须全面检讨电视战略,坚守激光路线或非明智选择
未来的电视究竟是什么,oled?量子点?还是激光电视?
这是一个关乎所有彩电企业命运的问题。
目前的现状是,全球主流彩电企业,大约4/5选择了oled路线,1/8选择了量子点路线,仅有不足1/15选择了激光路线。在选择激光路线的企业里,仅有海信一家把激光当成主打战略,而其他几家企业基本上都把激光电视定位于补充产品。我想,这绝不是“别人都没有发现激光电视的价值唯独海信发现了”可以解释的。
一直以来,海信渴望走出自己特色的产品路线,当别人都在推广液晶电视的时候,它独树一帜地推出“uled”概念,但因为uled并不是产品新品类,更不是一项新显示技术,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显示技术进入后液晶时代,大家要么站队oled电视,要么站队量子点电视,要么站队8k电视,唯独海信一家企业选择了主推激光电视,再一次将自己置于“少数派”的位置上。
老是踩不准产品的鼓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调查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海信在中国彩电行业的领导地位有弱化迹象。今年以来,这种迹象表现更加明显,海信真的应该好好检讨检讨了。
日前,我就海信低调发布oled产品询问oled大佬创维方面的看法,出人意料的是,创维高层对海信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大家一起培育中国oled市场有利。”他还希望2019年能在国内看到海信oled电视。

VR市场研究报告:三星Gear VR去年卖了450万个,位居榜首!
通过制作自己的树莓派入门套件来省钱
老邢点评:携手海思,长虹推动物联网芯片应用与技术升级
为什么RSK对比特币生态系统很重要
制作PCB电路板的电路图软件盘点
海信在澳大利亚低调发布自主品牌OLED电视
华为成功击败欧洲电信运营商爱立信,与摩洛哥达成 5G 网络建设新合作?
高精密零部件尺寸快速测量技术简介
“锤子”改名 坚果R1上手首体验:终于是台旗舰机
智能传感器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物联网的发展
鸿蒙系统和安卓的区别是什么
Go/Rust挑战Java/Python地位
小米Note2评测:年度高性能+颜值二合一 买完再看也不后悔
态路小课堂:特种光纤之光谱光纤跳线
教你如何利用verilog轻松实现高分辨率DDS
高通公布5G合作伙伴名单 华为、苹果、三星缺席
镭神智能在零部件展发布了CH系列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最新家族成员
传统电视机在未来3年将消亡,互联网电视时代将来临?
iPhone12支持的毫米波技术是什么?
一加5什么时候上市?一加5最新消息:一加5明天发布,售价将会达到3000,这样的一加你还会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