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集成功率放大器分析

常用集成功率放大器主要有:耳机放大器、1~2w低功率放大器、12~45v电源电压中等功率放大器和50v以上的高功率放大器。在低电压特别是单电源供电条件下,为了获得比较大的输出功率,多采用btl电路形式和比较低的负载电阻(如4ω、2ω)。采用otl电路时,电源为单电源,这样可以简化电源,但是需要附加一个输出隔直电容器,对于大功率输出,带有隔直电容器的电路将受到电容器的可承受的电流限制不再适用。对于大功率输出,通常采用ocl无输出电容器电路,这样的电路需要双电源供电,如果输出功率仍不满足要求,可以采用btl电路增加输出功率。若要进一步增加输出功率,还可采用多路放大器并联的方式实现。
(1)耳机放大器 耳机放大器是专为耳机提供音频功率的低功率水平的功率放大器,随着便携式放声设备(如手机、mp3等)的普遍应用,耳机放大器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耳机放大器多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因此封装形式为表面贴装。
耳机放大器的负载是耳机,它的阻抗为32ω。输出功率不要求很大,有100mw就足够了。
耳机放大器一般为立体声放大器,即双声道放大器。因为耳机需要经常地插拔,很可能出现短路现象,因此耳机放大器应具有过热和短路保护功能。
耳机放大器要求在32ω负载下的额定功率和1khz条件下的总谐波失真要低于0.1%;在整个频带内(20~20khz)要具有不高于0.2%的总谐波失真。
图10-18所示是ti公司生产的tpa152耳机放大器的基本电路。tpa152为8-pinsoic封装形式。
表10-1所示为tpa152的引脚功能。
图10-19所示为tpa152内部简要原理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tpa152内部的放大器实际上就是运算放大器,只不过输出功率比常规运算放大器高。由于tpa152是单电源供电,所以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需要接到电源的中点,因此在芯片内部带有分压电阻,分压电阻的中点接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另外,为了保证同相输入端的“电源”低阻抗,需要对中点电压并接旁路电容,即引脚3外接电容器。
由于tpa152内部的放大器只是接成运算放大器的形式,整个放大器的闭环增益需要外接电阻实现,即图中的 r f 、 r 1 。
在不需要音量时,可采用静音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反复开机。静音方式可以通过静音控制端实现,只要将静音控制端接逻辑高电平,电路即为静音状态。
在开机过程中,ocl功率放大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噗、噗”声,为了消除“噗、噗”声,tpa152设置了开机“噗、噗”声消除电路。外接的 rc 有利于抑制“噗、噗”声。
图10-20所示为tpa152典型应用电路。
图10-20中的全部器件均采用贴片器件,电阻、电容可以选用0805封装。由于各电阻上的功率损耗很低,电阻可以采用0603甚至0402封装,尽可能减小电路的体积。
电路中加入 r o 、 c c 可以降低开机时的“噗、噗”声。
(2)1~2w集成功率放大器 考虑功率放大器需要降低电源电压应用,应选用可以在3.3~5.5v的电压范围内工作,最好是电源电压降低到2.7v时仍可以正常工作的集成功率放大器,可以选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tpa4861单通道1w音频功率放大器芯片。
表10-2所示为tpa4861的引脚功能。电源为5v时,在btl电路模式、8ω负载电阻条件下可以输出不低于1w的功率;可以工作在3.3~5v的电源电压下,最低工作电压为2.7v;没有输出隔直电容器的要求;可以实现关机控制,关机状态下的电流仅为0.6ma;表面贴装器件;具有热保护和输出短路保护功能;高电源纹波抑制比,在1khz下为56db。
表10-2 tpa4861的引脚功能
tpa4861内部简要原理框图如图10-21所示。
tpa4861内部由两个功率放大器、中点电压分压电阻和偏置电路组成,其中输出2是输出1经过1: 1的反相后,由功率放大器2输出的,自然构成btl电路结构,不需要外接电路。

铜车马动力科技的智能制造发力 创新新能源动力总成
苹果iOS15机型列表曝光,将放弃支持部分设备
RSAC2023解读第1期 | 未来安全趋势揭秘
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正式设立
小鹏P7车型迎来OTA小范围公测 Xmart OS对应版本号2.5.0
常用集成功率放大器分析
华为战略升级:全场景智能生活生态
把脉中国光伏:如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压电放大器电路原理图讲解
镭雕机与激光打标机区别是什么?
LT2611UX-LVDS至HDMI2.0转换器,支持高达6Gbps的数据速率
I2C的读写操作实验
高通再因垄断被罚8.54亿美元 这次是韩国
防火门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都有哪些应用
歌尔将持续助力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建设
各种传感器原理汇总
国产手机发展新要求:创新、保持战略耐性、维护存量用户
Actility与KPN成功部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范围的物联网LoRa网络
现制现售水在线监管加强小区饮用水机卫生监督
“感知技术”浪潮来临,如何加快传感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