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川土微电子隔离器核心技术!

一、pulse-coding调制解调技术
所谓隔离器,类似于在一颗芯片左右两侧的微距离上实现无线射频收发系统,在这样一个收发系统里面,其实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隔离介质三部分。
目前主流架构主要包括pulse调制架构和ook调制架构。pulse架构和ook调制架构的优点是低功耗、低传输延迟、高传输速率,缺点则是在有干扰信号的时候容易丢码或增加码造成传输出错,所以cmti的能力比较差。
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一种需求:既能满足可靠性高,还要达到低功耗。pulse-coding调制解调技术就是一种这样的架构。它的原理是采用边沿编码技术,对上升沿和下降沿进行编码,同时在编码结束之后,会进入休眠状态,这样的话就同时克服了抗干扰能力差和功耗低的缺点,同时还集成了一个refresh的技术,确保输入与输出在任何状态下都是一致的。这种架构的cmti会达到200kv/us。
二、增强耐压技术
众所周知,隔离器的耐压主要是由其中间绝缘介质的材料来决定的,而现在主流的绝缘材质有三种:光耦、磁隔、容隔。光耦和磁隔所采用的绝缘介质是聚酰亚胺,容隔的绝缘介质是二氧化硅。
下图的表格可以看到,聚酰亚胺特性大约是300伏每微米,二氧化硅的耐压大约是500伏每微米。同时由于pi也就是聚酰亚胺的制作工艺难度,一般只能做到20um左右,技术较高的话可以做到30um。
二氧化硅的厚度可以达到10~20,乘以2的话能到20~40um,所以容隔的二氧化硅耐压特性是非常好的。
川土微电子的隔离器采用的就是容隔这种架构。容隔还有一个优点,它一般是用两个隔离电容进行串联,耐压就是两个隔离电容耐压之和,可以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如果有一个电容出现故障,另外一个电容依旧能作用起到隔离作用。川土微电子为了实现耐压增强的技术,从四方面做了工作:
工艺合作开发:川土微电子与一些工厂进行工艺合作开发,提升产品耐压。
2.版图设计:采用圆形电容,实现更高的耐压。
3.超强解调电路设计
4.封装设计
三、高cmti技术
所谓cmti就是共模瞬态抗扰度,它是指在原边和副边两个地之间加入一个快速的扰动,然后看传输信号是否出错。它的关键因素是扰动幅度和斜率,幅度一般为1500v,斜率一般是用千伏每微秒的单位来衡量。川土微电子的cmti技术包含以下三种:
全差分发射及接收机架构技术:创新的高cmti接收电路(专利保护)
等效共模输入阻抗控制技术:实现接收电路共模电平在cmti情形下仍能够正常工作
数字滤波技术:以延迟时间或更低的传输码率兑换更优的cmti性能
四、低emi技术
由于越来越多的客户对emi都非常关注,川土微电子针对emi也实现了以下技术:
抖频技术:将内部时钟频率进行展频,将频谱能量打散,将能量峰值降低。
晶圆上使用金属屏蔽层:在裸芯的顶层铺满金属,用来屏蔽电磁干扰和电场干扰。
pulse-coding技术:只在信号边沿发射编码脉冲,降低发射能量。
高增益rx电路设计:只需较小隔离电容值,便能正常解调工作,减小共模耦合。
容隔架构:通过电场传递信号,相比磁隔通过磁场传递信号,辐射天然较小。
五、全集成隔离dc-dc
全集成隔离dc-dc相当于多合一的高度集成的芯片。如下图所示:
左边是用分离的一种方案,它包括三个部分:隔离电源模组、数字隔离器、数字隔离接口。
这颗集高度集成三合一的产品,能够将左边三者同时集成到一颗芯片里面,可以看到上图右侧,就是这颗芯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芯片内部有平面变压器、隔离器以及接口多颗裸芯合封在一起,将全集成的隔离器芯片的封装尺寸做到业界最小,装在一颗sow16封装里。同时转化效率达到了53%,这在业界也是非常高的一个指标。
以上,就是川土微电子隔离器的一些核心技术。目前川土微电子的隔离器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电源能源、仪器仪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未来,川土微电子将持续新品研发,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聊聊GPU通信技术
Linux系统开发中进程与线程的基本原理
Radview--Web和应用程序负载测试
现场总线系统有什么特点?在低压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现场总线技术有什么应用?
互联网巨头进军AI农业 农业颠覆靠AI
一文看懂川土微电子隔离器核心技术!
盘点NB-IoT和LoRa的芯片厂商
黑客常用的入手思路和技术手法
视觉传感器的定义、结构和原理、作用及应用
2019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高峰论坛
保障智能锁安全的因素都有哪些
研究人员发明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助力AI完成过于敏感的任务
浪潮信息长期赋能MAXIEYE实现云数据中心部署
智能魔镜显示屏的作用,让你的家变得智能感十足
变压器油中含气量标准_变压器油中含气量测定方法
VCU视频编解码设计案例介绍
虹科为振动台上的振动分析提供重要的质量保证参数
关于紫外线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功能应用的详解
为什么要给 LM 加上神经网络?
如何选择合适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