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移动支付的环境,二维码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但科技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支付创新的脚步也不会停止。那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除了nfc外还有哪些支付方式呢?
一、2.4g rcc支付
说到nfc支付,移动支付领域的老兵一定还会联想到另一个无线通信技术——2.4g。“2.4g”准确的通信频段处于2.400ghz~2.4835ghz之间,生活中运用得最普遍的是无线键盘鼠标。和13.56mhz的近距离通信不同的是2.4g可以实现近距离10cm以内、中距离50cm以内、远距离10m左右等多个距离区间的控制。
移动支付领域的2.4g写得完整应该是2.45ghz rcc(限域通信)手机支付,特指在10cm以内、基于该种通信频段实现的移动支付技术,而国民技术则是该技术的主要代表企业。2.4g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就是更换一张具备2.4g功能的sim卡,然后手机就能够在10cm以内进行快速的非接移动支付。2.4g的核心特点就是其信号穿透能力非常强,保证了射频信号能够有效地穿透手机金属外壳达到身份认证和支付的目的。
2.4g移动支付技术早在2009年就开始商用,而推广得最为成功莫属基于2.4g的手机深圳通了,据移动支付网了解,截至2014年手机深圳通覆盖三大电信运营商。用户数量超过150万,成为当时国内发卡量和使用量最大的“交通移动支付”。今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公布自主创新研发的基于2.45ghz rcc(限域通信)手机支付相关技术成为手机支付国家标准。6月,中国移动还进行了苹果2.4g交通卡的测试,试图重新燃起2.4g支付的火,但是结果并不尽人意。即便成为国家标准也无法推动其发展和普及,产业链、市场、支付习惯、改造成本等诸多问题让2.4g支付沦为了移动支付中的冷门!
二、蓝牙支付
蓝牙作为一种无线技术标准,使用的同样是2.4—2.485ghz的ism波段的uhf无线电波,经历4代发展的蓝牙技术攻破了阻碍其应用的功耗和传输速度问题,目前被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
近两年各类蓝牙key、蓝牙pos等智能终端的兴起,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各类金融ic卡终端通过蓝牙传输和智能手机相连,也成为金融ic卡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数据入口。但是由于蓝牙连接配对以及开放性问题,其安全性和便捷性始终无法和nfc等技术相比,因此真正使用蓝牙用于支付的方案并不多。
不多并不表示没有,2014年square cash便推出了nearby payments的功能,允许用户通过低功耗蓝牙进行转账,使用蓝牙支付时,cash用户可以设置可见范围,允许与任何人或仅允许与联系人连接。2015年,***中信银行升级“中信卡优惠”app,推出了蓝牙“直接付”功能,用户通过app绑定信用卡设定密码之后就能在线下完成支付,而且通过beacon定位,店家还可将即时优惠通知推送给位于店家附近的消费者。另外,谷歌在去年推出的“hands free”支付功能主要使用的也是蓝牙等技术。除了金融支付,蓝牙也成功在交通支付领域有所创新,据悉南宁地铁推出的“咪付”一键过闸正是采用的低功耗蓝牙技术,通过与蓝牙模块交互认证、传输信息完成支付过闸。
蓝牙作为被大众所熟知,普及率又比较高的近距离通信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需要解决的是安全性问题和用户的实际体验。
三、声波支付
声波支付,顾名思义即是利用声波的传输,完成两个设备的近场识别。简单地理解,我们说话其实就是一个使用声波进行信号传输的典型例子,说话过程可以理解成把信号编码成声音的过程,而我们聆听的过程就相当于把音频信号解码成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我们使用的中文文字与拼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就相当于该通讯过程的音频协议。
声波支付的代表当然就是支付宝的“咻咻咻”了,具体使用过程是用户通过手机播放一段超声波,听起来像是“咻咻咻”,然后售货机听到这段声波之后就会自动处理,用户在自己手机上输入密码,售货机就会吐出商品。其实这段“咻咻咻”只是一段音效,真正起作用的是一段超声波,而这个声音人耳是无法感知的,而这个声波只是终端与终端建立联系的一个方式,具体的支付还是通过云端服务器来验证完成的。
中国银行曾经也推出过声波支付,利用手机麦克风和扬声器进行声波传输,客户向交易方手机发出一段声波,听着音乐便能够轻松完成手机之间的转账,全程只需付款和收款的轻轻一划。另外印度支付公司ultracash也推出过类似的移动支付方案。
声波支付产品模式类似于二维码,也是当面支付的一种,但是其发出声音的形式并没有二维码接地气,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声波支付不同于声纹支付,声波支付是一种通过声音交互来完成的支付方式,而声纹支付则是利用特定的声纹来完成身份识别的方式,算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四、光子支付
光子支付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创新支付方式,其通过光为支付介质,利用手机闪光灯实现数据从手机到pos机的传输。和声波支付原理类似,只不过光子支付的信息传递由超声波变成了一束光。
2013年11月,智能光子技术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首度亮相;2014年4月,中兴在韩国的发布会上宣布星星1号加入光子支付功能;2014年9月,平安银行“口袋银行”实现了首笔光子支付;2015年6月,平安银行正式商用光子支付,通过光子支付,可以实现无卡、无网络状态下的移动支付和atm取现。除此之外,银联也在联合一些企业在绍兴、永安等地的菜场试点推行“光闪付”。
平安银行推出的光子支付算是其中的代表,之后也有一些公司及国外企业推出过类似的案例和试点,但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商用。光子支付的优点很多,比如方便快捷、安全无需联网、支持更多手机等,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没有标准、场景缺乏。当然移动支付的场景是需要挖掘和创造的,我们也希望更多创新支付方式推出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五、磁脉冲支付(mst)
磁脉冲支付是个什么鬼?可能很多移动支付领域的人士都没有听过这样的支付方式,但是我说samsung pay的mst呢?没错,磁脉冲支付就是利用磁脉冲信号来与读卡器进行数据交互的一种支付方式,其代表就是mst。mst利用所有pos机的磁条卡读写头来接收标记化(token)了的交易信号,从而实现安全支付,简单地说就是模拟了一段刷磁条卡产生的信号。
其实除了samsung pay的mst,在国内也有一家公司推出过类似的技术方案,其磁脉冲技术通过仿真磁条运动产生的磁场极性变化来使pos机感应、读取并解码,与sumsang pay采用的mst技术对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基本相同。
磁脉冲支付最大的优点显而易见,那就是兼容一些老旧的磁条卡刷卡终端,而缺点也同样在此——老旧的磁条卡终端终究会被淘汰,磁条卡向更加安全的芯片卡过渡是银行卡发展的趋势。另外,对于一些兼具磁条和非接功能的pos机,mst的磁脉冲支付容易与非接支付产生冲突,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使用体验。因此,磁脉冲支付也逐渐走向了被淘汰的边缘。
六、生物识别支付
随着指纹识别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生活中,移动支付领域的生物识别技术也越来越多。今年9月,苹果推出iphone x正式使用人脸识别代替指纹识别,这样也就间接性地将人脸识别运用到了移动支付领域。
国内外也有很多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比如支付宝在杭州肯德基试点的“人脸支付”;京东金融在线下门店京东之家测试的刷脸支付;招商银行、农业银行推出的刷脸取款;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内商店里试点的指静脉识别完成付款;民生银行和三星s8/s8+手机合作推出的虹膜支付等等。
这些案例其实都是利用生物识别(人脸、指纹、虹膜、声纹、掌静脉等)技术作了身份认证,本质其实还是互联网支付。
尽管目前由于技术和方案原因这些服务不会迅速地普及,但是未来生物识别技术一定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创新方案将会运用到这些技术。
情怀诺基亚6首战告捷 LGG6将亮相MWC
Comcast将为美国家庭宽带实施流量限制
紫光宏茂微电子宣布公司成功实现大容量企业级3D NAND芯片封测的规模量产
罗德与施瓦茨为CSA集团提供先进设备 ROHM确立150V GaN HEMT量产体制
openwrt路由器功能_openwrt路由器设置上网
盘点NFC以外的支付方式有哪些
LED防爆灯要注意哪一些问题
对于面板对地绝缘阻抗过低的问题的应对和分析
科大讯飞是否能抓住人工智能的东风?
高速交流电力测功机原理及特点
设计一台物联网模块灯—第二部分
智慧物联网,未来社会前进的方向
面向2030,操作系统的10个演进思考
Goldmoney为比特币BTC提供了一项冷藏服务
物通博联一站式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
智能显示屏的体验,智享黑科技家居的新生活
野外气象站设备介绍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在江西南昌揭牌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使用MAX532 DAC
什么是机器视觉?机器视觉的优势和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