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设计的角度看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功耗远超100w的电子产品采用的常规方法是,第一代机型比较重视可靠性,因而会作非常精心的热设计,但产品升级换代,则会随着部件数量的减少及功耗的降低而逐步简化热设计。
7月11日,笔者代表《日经电子》拆解组在东京有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热设计及热对策技术研讨会”上,以“从产品拆解看最近的散热技术”为题作了演讲。
《日经电子》的演讲是“从产品看最新冷却技术动向”分会的演讲之一。该分会的主持人***尚树(thermal design laboratory代表董事)一直很关照本刊的热设计专栏,也十分了解拆解组的活动。本刊此前拆解了很多电子产品,并在《日经电子》、tech-on!及技术在线!网站等上做了介绍。此次接受***将这些内容从热设计的角度综合可能会很有意思的建议,笔者尝试着将以前的报道综合起来用于演讲。
此次将拆解按照游戏机、个人电脑及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手机分类汇总之际,确实看到了可以称为是热设计“轮廓”的东西。以游戏机为例,2000年索尼计算机娱乐(sce)上市的“playstation 2(ps2)”使用了重370g、相当于三个智能手机重量的大型散热片(图1),而兼具ps2的游戏功能与电视影像录制功能的“psx”(2003年)则采用了50mm×40mm×20mm的散热片,外形尺寸缩小了很多(图2)。因发热源——微处理器及图形lsi的集成化,而且改进了流向机壳内的冷却空气流,散热方法也为之一变。
图1 ps2的散热片
图2 psx的散热片
2006年问世的“playstation 3(ps3)”可以说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第一代机型是最大功耗为380w的电子部件集合体。为了冷却微处理器“cell”及图形lsi“rsx”,使用了外形尺寸为230mm×210mm×35mm的大型冷却风扇(图3)。
图3 第一代ps3的散热机构
而2009年推出的新款ps3则大幅缩小了冷却机构的尺寸。最初以90nm工艺制造的cell改成了45nm工艺等(rsx由90nm工艺改为65nm工艺),功耗的降低对冷却机构的小型化发挥了功效(图4)。
图4 新ps3的散热机构
功耗远超100w的电子产品采用的常规方法是,第一代机型比较重视可靠性,因而会作非常精心的热设计,但产品升级换代,则会随着部件数量的减少及功耗的降低而逐步简化热设计。
那么,功耗较小的产品采用什么样的散热方法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苹果的“macbook air”。2008年问世的第一代macbook air,其散热系统由微处理器散热板、冷却风扇,以及为了进一步散热而粘贴在电池及机壳内侧等的石墨薄膜构成(图5)。
图5 拆解第一代macbook air
而2010年第二代macbook air问世时,微处理器的制造工艺由65nm代升级到了45nm代,热设计功耗由第一代机型的约20w减半至约10w。散热方法上,用导热管代替了第一代机型的散热板,并与第一代机型一样,结合使用了风扇和石墨薄膜。但机壳内侧粘贴的石墨薄膜面积比第一代机型要大(图6)。
图6 拆解第二代macbook air
不仅仅是macbook air,其他公司的笔记本电脑也使用了石墨薄膜。比如,在笔记本电脑中首次采用高速光传输、2011年问世的索尼“vaio z”。该产品的机壳内侧仍然粘贴了石墨薄膜,估计是为了大面积散热(图7)。这种石墨薄膜也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上。日本厂商的手机以前就经常使用石墨薄膜,而“iphone”等智能手机则扩大了这种薄膜的覆盖面积。
图7 拆解vaio z
今后的热设计将会走向何方?考虑到层叠lsi封装的pop(package on package)及lsi芯片的三维层叠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估计今后的趋势是如何使层叠的lsi向机壳外散热吧。
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了2012年3月面世的新款“ipad”上。“ipad 2”采用了将dram重叠在处理器封装上的pop形式,而新款ipad未采用pop,而是在印刷电路板的正反面安装了处理器和dram。估计是为了避免处理器发热对dram的运行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处理器并未安装在树脂封装上,而是以裸片形态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热量在芯片表面经由导热油传向散热片(图8)。
图8 拆解新ipad
该散热片上配置了导热膜,并贴在其上的金属壳(估计用来防止电磁噪声)上。散热路径是导热油→散热片→导热膜→金属壳。
一般来说,如果在树脂封装上不采取任何措施,封装内的芯片产生的热量只能从封装表面散发几个百分点。而散热路径几乎全在封装面的印刷电路板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裸片封装并可从芯片表面散热,则芯片产生的热量就会可以从两个途径:经由芯片表面散出3~4成,其余可经由印刷电路板一侧散出。
ipad的情况是,ipad 2之前印刷电路板均采用单面封装。新款ipad则改成了双面封装,因此能够采用上述散热方法。那么,已经采用双面封装的产品,比如智能手机该如何散热呢?将印刷电路板配置在其他位置以将pop形式安装的处理器和dram分开的余地几乎没有。那么,能采用三维层叠方式而非pop,比如基于tsv(硅通孔)的lsi芯片三维连接技术,利用以铜填充的tsv以及芯片之间的填料等来散热吗?
这样考虑的话,光是结合使用散热片、石墨薄膜及风扇的话,可以说很难确保充分的散热路径。在《日经电子》在筹备热设计研讨会的同时,作为《日经电子》拆解组,今后也将考虑深入到封装内部进行热设计方面的探讨。
热设计研讨会将于2012年8月21日、22日两天在大阪举行。届时将邀请前面提到的thermal design laboratory的***登台发表演讲。《日经电子》拆解组准备对有传闻称将于近期发布的小型电子产品做拆解分析

推荐系统的算法、评估和冷启动解决方案
电力监控系统在安徽黄山96814部队采购站中的应用
AMD Ryzen强势引发狂欢:明年Q2大爆发
RY2207一芯锂离子及锂聚电池保护IC概述
佩戴GPS监控环?孟晚舟要求加拿大放宽保释条件
从热设计的角度看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mos管为什么会有寄生二极管 寄生二极管的示意图/作用参数/方向判定
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协会理事长陈燕生:LED照明“热”有利有弊
2020福布斯中国中日未来产业论坛已成功举行
星空之物见证未来,vivo NEX发布会邀请函解读
168亿!大众成立新合资公司
WingTo云图对智能家居体验的革新与思考
关于无刷电机能稳定工作的解决方案
苹果13有必要买pro吗
数码管的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呢?如何点亮数码管?
双向电压源高频链逆变器
PI薄膜——目前电子产品解决散热问题的最佳方案
蔚来汽车宣布调整用户终身免费换电权益
基于PZT压电陶瓷的光纤光栅传感器信号解调方法有哪些
思特威在工业相机和机器人的布局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