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5大科技巨头的AR梦

据彭博社最新独家报道,围绕苹果ar眼镜的一系列产品布局细节被披露。苹果正打造其首款vr头显,计划将其打造成“一款价格昂贵、小众的先驱产品”,为未来推出其首款ar眼镜铺路。
苹果这款vr设备(代号“n301”)目标最早在2022年发布,既提供游戏、观看视频和交流等虚拟现实(vr)游戏应用,也具备增强现实(ar)功能,届时将与facebook oculus、索尼的psvr和htc valve等vr头显设备展开竞争。而苹果ar设备(代号“n421”)仍在开发基础技术阶段,最早有望在2023年首秀。
不仅是苹果,近年来,多家科技巨头都对ar眼镜研发付诸了极大的热情,facebook、谷歌、微软、亚马逊纷纷押注ar/vr未来,高盛集团早在2017年就曾预言,2020年ar/vr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比2017年市场规模高出近两倍。
而研发ar眼镜的道路布满了艰辛和坎坷,诸多技术难题横亘在眼前,上述五大科技巨头也不例外,这些年,看似无所不能的“大佬”们在研发ar/vr的过程中,可谓是吃了不少苦头。
在ar/vr赛道,五大科技巨头经历了哪些方向的探索?遇到哪些难题?最新项目进展如何?
接下来,我们来逐个扒开“faamg”五大巨头的ar/vr过往。在市场兴奋之余,透过科技巨头的曲折研发经历,我们可以更加冷静地看待这些新兴科技产品的长期发展。
一、苹果:难产多年、软件先行
苹果在ar/vr领域已经耕耘了十余年。从2006年开始,苹果申请了几十项有关ar/vr的专利,覆盖软硬件各个方面,同时大量招兵买马、收购相关企业。
团队方面,业内消息称,苹果ar团队规模可能达千人,并持续性地广招贤士。例如,苹果ar产品开发副总裁mike rockwell原为杜比的执行副总裁,在2015年加入苹果;微软ar主打产品hololens的共同创始人avi bar-zeev在2016年也跳槽苹果。
除了招揽人才外,苹果还一掷千金收购了10多家ar/vr相关技术企业,如曾为谷歌智能眼镜开发“情绪分析”软件的人工智能公司emotient。
外媒最新消息称,苹果早在2015年就发起了代号为t288的ar/vr项目,包含两款产品:
一是代号为n301的vr头显,外形类似oculus quest,兼具部分ar功能,为随后发布的n421做铺垫,预估售价在300-900美金范围,或将于2022年问世。
二是代号为n421的ar眼镜,外形酷似墨镜,技术难度更高,功能更强大,坊间称其为“apple glass”。
n301的操作系统代号为“ros”,同时将搭载苹果最先进的芯片技术,芯片整体性能或将超过mac m1芯片,并自带应应用商店。据悉,为了缩小体积,n301将缩小显示屏到人眼的距离,并内置矫正镜片,供视力不佳的人群使用,同时表层将使用布料以减轻重量。
但因“价格贵、较笨重”等原因,苹果对n301的销量预期不高。另外,苹果ar眼镜的具体上市时间一直是个谜,就连分析师郭明錤都曾多次“被跳票”,预测推出时间“飘忽不定”。彭博社最新报道称,苹果ar的面世时间可能晚于原定的2023年。
为何苹果饱受关注的ar设备一直“难产”?
究其缘由,主要有两层原因。
ar消费者市场体量较小便是其中之一。idc报告指出,2020年ar/vr头显出货量预计达710万台。假设这个预测准确,那么710万台是个什么概念呢?
omdia的数据显示,苹果iphone 11 pro在2020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为670万台,在同期苹果手机产品中排名第5。ar/vr设备一年的总出货量,竟然和一家公司一款手机产品半年的成绩相当,可想而知当前这个市场有多小众。
从另一个角度看,ar设备仍然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如重量、软件生态、续航、性能、产能等。
以重量为例,号称目前市面上最好的ar眼镜vuzix blade升级版重量约为93.6g,而普通眼镜轻的不过几克而已,大多不超过30g。但这么小的一款智能产品要集成摄像头、音频、电池等诸多设备,做到如寻常眼镜一般轻巧又谈何容易?
尽管设备“难产”,但苹果在ar软件层面却取得不少进展。
2018年,苹果在wwdc大会上推出ar开发平台arkit,开发人员可以使用这套工具开发适用于iphone和ipad的ar应用程序。
此外,苹果还发行了多款有趣的ar应用程序,既有模拟解剖、工业设备可视化的专业软件,也有探月、打僵尸、和恐龙共舞等新奇体验小游戏。
总的来看,尽管苹果ar设备何时推出仍是未知数,但苹果在ar软件方面的努力,也让大家对它的硬件设备充满期待。
二、facebook:早期产品滞销、奋起直追
facebook在ar/vr的研发方面也吃了不少苦头,早期vr产品面临滞销降价的难题,ar开发又屡遭技术难关。但功夫不负有心人,facebook的消费级vr头显oculus quest近些年来获得不少好评。
在vr领域尚鲜有人知时,facebook总裁马克·扎克伯格就展现出了强烈兴趣。在2017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曾放出豪言:要吸引10亿vr用户!
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vr创企oculus,而这家公司在创立之初仅众筹到240万。2016年以来,oculus陆续推出了pc vr产品oculus rift、vr一体机oculus quest和oculus go等系列头显产品,售价在200-400美元不等,约合人民币1000-3000元。
这些早期产品曾饱受诟病。例如,第一代的oculus rift售价近600美元,加上对电脑显卡配置要求很高,而且仅支持windows系统,oculus的实际持有成本和它的性能并不对称。
晕动症、功能单一、缺乏优质内容……诸多问题限制着虚拟现实的发展,vr市场一度陷入“寒冬期”。
不过,执着的小扎没有就此放弃,他发起的facebook reality labs近年来不断创新产品技术,如屏显技术、眼球追踪、手指追踪、面部和身体追踪技术。
2020年9月,facebook推出oculus quest 2,这款新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高通骁龙xr2处理器,并提供实验性的90hz屏幕刷新率选项,同时屏幕实际像素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几乎有100%的提升,引得消费者争相抢购。
但由于facebook社交账号和oculus设备绑定,没有facebook账户的用户无法正常激活使用设备,facebook公司遭到德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
同时,facebook还针对oculus设备,推出了一些有趣的vr应用,其中就有2020年公测的社交应用facebook horizon。
在这款应用中,用户可以自由创建形象,在虚拟世界里互动闲聊,甚至建造房屋、设计游戏,这是一个想象力至上的自由世界。facebook近些年来还推出了许多vr游戏,比如《孤声》,玩家在其中扮演高级人工智能帮助太空新人类解决各类古怪问题。
距离收购oculus已经过去了7年,facebook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进行了vr的布局,也在ar上下了不少狠功夫。
扎克伯格曾在2017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张搞怪自拍,照片中,扎克伯格戴着透蓝发亮的大胡子,下方配文“一直在忙f8开发者大会,该剃胡子了”。
目前,facebook的ar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代号为“orion”,一个代号为“stella”。此外,还有一个名为“aria”的研究项目,和一个名为“agios”的开发项目。
吸取了谷歌眼镜的失败教训,facebook选择和欧洲眼镜制造业巨头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合作,设计出更为时尚轻便的眼镜产品。陆逊梯卡旗下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眼镜品牌,如雷朋、依视路等,同时还为香奈儿、巴宝莉、范思哲等奢侈品牌生产眼镜配饰。
按照facebook和陆逊梯卡的长期计划,合作项目“stella”和“orion”主打的都是消费级产品,其中“stella”为智能眼镜,形式和阅后即焚社交软件snapchat开发的snap spectacles类似,可以用来录视频,配合facebook软件使用,加强并扩展社交功能。就在2021年1月初,有消息称,这款眼镜已经开始交付,并将于年内发售。
“orion”项目难度相对要大许多,号称要“取代智能手机”。据美媒cnbc报道,这款产品原定于2020年发售,但因不明原因,预估发布时间推迟至2023-2025年。据称,缩小产品尺寸有一定困难。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项目,facebook还发起了研究项目“aria”,帮助开发者搜集实际穿戴过程中头部追踪、眼部追踪等相关数据,为其他消费级产品铺平道路。“agios”则是一个语音助手开发项目,“orion”和“stella”用户可以使用“agios”向智能眼镜发出语音指令。
虽然facebook的ar/vr之路整体看来并不平坦,但扎克伯克的决心和行动放出了信号:facebook ar指日可待。
三、谷歌:屡战屡败,逐渐深入生产环节
大名鼎鼎的谷歌公司在ar/vr开发上却败走麦城,在多款软硬件开发上栽了大跟头,谷歌眼镜的失败经历曾几乎成了业界笑柄。
好在近些年,谷歌眼镜终于找到了适合它应用的场景,多家企业开始借助谷歌眼镜的ar功能,提高医疗诊断、工业巡检等环节的工作效率。
1、初代谷歌眼镜:贵且鸡肋的业界笑柄
时间回到9年前。2012年,社交媒体、广告新闻、期刊杂志上到处是谷歌眼镜(google glass)铺天盖地的广告,甚至英国王子查理斯都成了这款黑科技产品的“野生代言人”,《时代》周刊更是将其评选为当年最具创新产品之一。
然而,仅仅两年后,谷歌眼镜项目就被暂停,并登上美国《技术评论》杂志的科技界失败项目榜单。
谷歌眼镜究竟为什么失败?
第一,价格太贵。谷歌眼镜售价1500美元,几乎是苹果手机售价的两倍。
第二,功能鸡肋。其号称能够录视频、导航、上网,但实际体验起来相差甚远。据解放日报报道,亮点功能之一——眨眼操控拍照在实际使用时,需要用户不断把视线挪到右上方,对焦取景时还需把脖子作为三角架来不断调整。
第三,续航较差。消费者反映,每使用3-5小时就需要充电,而且充电长达1个多小时,还存在严重的发热问题。
第四,设计不合理。谷歌眼镜的显示原理是通过一个微型投影仪和半透明棱镜,将图像投射到右眼视网膜上,棱镜距离眼睛不过十毫米。这样一来,右眼不仅要看屏幕,还要看前方,“斗鸡眼”不说,还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和左右眼视力不均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第五,配套应用少。谷歌眼镜的应用生态链并不成熟,大多应用都半途而废。
第六,存在隐私问题。谷歌眼镜自带摄像头,可以悄无声息地进行拍摄,民众担心谷歌眼镜佩戴者会窥探隐私。美国电影协会还曾命令禁止消费者佩戴谷歌眼镜进入电影院,以防盗版问题。
面临如此之多的“硬伤”,谷歌眼镜消费者版本在2015年1月下线,不过2017年上线的企业版谷歌眼镜仍在更新中,主要运用在物流、制造业等行业,通用航空、美国全国卫生基金会、波音公司、大众汽车等企业均有使用。
2019年5月,谷歌发布了面向企业的第二代智能眼镜产品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2(ee2),并在2020年2月宣布开放 ee2 的购买渠道,售价999 美元起(约合6994人民币)。
ee2采用高通在2018年发布的xr1处理器,能进行识物学习、判断和动作预测等初代谷歌眼镜所不具备的智能应用。例如在运行ar应用时,ai系统能通过摄像头对当前环境进行测绘,从而实现更精准的ar画面显示。
不过,这款产品主要面向企业和开发者,并不适合普通用户日常使用。过去数年间,dhl快递、机械制造商ge通用电气等许多企业已经借助谷歌眼镜来远程查看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2、vr平台daydream:不到三年被弃用
除了谷歌眼镜之外,谷歌2016年推出的vr平台daydream也是一败涂地,推出不到三年就被弃用。
daydream是手机vr时代的产物。和独立式vr头戴不同,手机vr并没有独立显示器,需要使用智能手机开启相应vr程序。在vr视频火爆的那些年,这种模式曾广受欢迎。
然而,随着独立式vr头戴逐渐发展,手机vr的弊端逐渐显露。
一方面,手机运行daydream等vr平台时,需要关停所有后台软件,严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手机。
另一方面,daydream对性能要求很高,运行时发热巨大。
不论是谷歌眼镜,还是daydream,它们的失败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忽视用户体验。
目前,屡战屡败的谷歌在ar/vr的硬件开发上已经变得十分审慎,在facebook、苹果热火朝天地推进硬件项目之时,谷歌仅在软件方面进行了有限的尝试,google lens、arcore就是典型。
google lens的功能很多,但都算不上有新意。此外,国内不少厂商都推出了相似应用,且都做得不错。
比如,据称google lens可以识别植物、动物、地标等150亿种物品,同时能够识图翻译、识别试题,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功课。不禁让人想到微信“扫一扫”、百度翻译app的“识图翻译”以及“作业帮”等教育软件。

在ar方面,google lens可以试妆、试穿,能沉浸式体验星球大战,不过后者仅对部分安卓手机开放。
再来看arcore,谷歌在2017年8月推出arcore,这是一个供开发者搭建ar应用程序的软件工具平台,直接对标苹果的arkit,但平台应用和游戏远远少于苹果arkit。
总的来说,谷歌无疑是ar领域的拓荒者,凭借谷歌眼镜掀起了ar眼镜的潮流。然而,谷歌产品体验上存在巨大缺陷,技术方面也不够成熟,如今在消费级硬件上已经落后友企。不过,谷歌眼镜企业版业界评价尚可,加上多年来的积累,其整体vr实力仍不容小觑。
四、微软:产品 “挺硬 ”,但离量产仍有距离
不同于facebook和苹果的ar项目还停留在前期构想和布局阶段,微软已经发布了两款全息ar头显产品,分别是hololens 1和hololens 2,同时打造了dynamics 365混合现实应用程序和windows 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平台,将软硬件有机集成为一体。
微软的混合现实产品现仅面向企业级用户和商业用户,已在医疗、建筑、环保、汽车制造、艺术设计等领域得到采用。
所谓“混合现实(xr)”,其实是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结合,既有叠加在现实事物上的虚拟信息,也有完全虚拟的数字画面,用户可以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和环境的动态交互。
ar头显hololens便是微软在混合现实之路上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
从微软首次发布hololens至今已经过去了6年,初代产品饱受诟病的一些问题,如视角受限、画面像素低、外形笨重、佩戴体验不佳、应用生态差、交互不够自然等,在第二代产品中得到部分解决。
正如下表所示,第二代产品较之初代产品更加轻盈,同时添加记忆海绵制成的额头垫,佩戴更舒适;视场角更大、屏幕分辨率更高,可视性大大提升;cpu性能有显著提升,能够实现更多复杂特效;增加了手势追踪、眼球追踪、虹膜解锁功能,用户能够直接点击全息图,交互更加自然。
此外,第二代产品可以开启多个视窗,用户可以同步进行写邮件、玩游戏、聊天等多项任务。而且,它还内置有dynamic 365混合现实应用,能和微软云平台azure更好地结合使用。
据悉,微软有计划开发一款消费级ar产品。但是,从hololens 2来看,微软ar距离大规模民用仍有距离,众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在使用体验上,hololens 2还是太重了,你能想象把和ipad差不多重的东西整天戴头上吗?
另外,虽然第二代产品添加了显示器可上翻设计,近视/远视用户能在显示器内叠戴矫正镜片,但戴两幅眼镜的痛苦,我们在看3d电影的时候就曾领教过。
其次,hololens 2价格太贵了。
高盛的研究显示,hololens的物料成本约为1500美元。而相较之下,iphone的成本仅为250美元,售价为700美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理论上来说,hololens 2若想量产并最终替代智能手机,其成本至少要降至250美元左右,才能在企业盈利的前提下确保有足够的消费者市场。
最后,hololens 2的应用生态还不够完善,而且由于架构不同,在一代产品上开发的应用不能直接在二代产品上安装使用,需要进行迁移。
总而言之,受现有技术制约,即便是ar硬件相对成熟的微软,尚且不能推出大众消费级别的ar产品。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微软hololens系列产品所代表的全息投影、混合现实理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旦走入千家万户,有可能将彻底改变我们和环境交互的方式。
五、亚马逊:低调布局、表现平平
为了提升销售、仓储、物流方面的效率,亚马逊也加入了ar的开发大军。不过,相较于其他四大公司的轰轰烈烈,亚马逊在ar领域表现相对平淡,硬件产品乏善可陈,软件方面也无大的突破。
硬件方面,亚马逊虽然没有自主研发ar/vr头显,但是也推出或投资了几款轻巧的智能眼镜,包括echo frames和north focals。
比如去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第二代echo frames,售价24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635元,不过仅有受邀客户能够购买。
这款亚马逊自研的智能眼镜仅重30余克,外观和佩戴感受都与寻常眼镜差异不大,同时还能够搭配矫正镜片,方便视力不佳的用户使用。用户既可以通过专用的alexa软件,发起语音指令,也可以直接滑动触摸板,进行查看、回复消息等操作。
除了echo frames,亚马逊还投资了一家名叫north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在2018年10月发布了一款名为“north focals”的智能眼镜。不同于笨重的头显,这款智能眼镜相当轻巧,和echo frames的功能类似,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语音操控、消息收发。
不过,由于采用线下销售模式、且线下门店全球仅有两家,售价接近7000人民币的north focals也没有激荡起什么水花。此外,谷歌去年收购了north,中止了第二代产品的开发计划。
亚马逊在2018年还曾斩获一项ar眼镜专利,名为“提高效率的增强现实用户交互页面(augmented reality user interface facilitating fulfillment)”,据悉这款眼镜可以协助员工在亚马逊配送中心准确定位货物位置,提高拣货、找货效率。
软件方面,亚马逊在2017年曾宣布推出名为“amazon sumerian”的免费开发平台,供开发者在其网页上创建vr、ar、3d应用,并直接运行vr和ar应用程序。据悉,sumerian平台支持大多主流设备,如daydream、htc vive、oculus rift,以及ios 移动设备。
此外,亚马逊还打造了一款名为“ar view”的ar购物工具,用户可以使用这款工具试妆、试穿等,还有一款名为“room decorator”的类似软件,可以用来模拟家具的陈设效果,如果满意,便可直接在亚马逊上下单。
尽管亚马逊总体表现并不抢眼,但它毕竟是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商平台,加上其云服务平台亚马逊aws,亚马逊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结语: ar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发展需时间
不管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还是微软的纳德拉,都相信ar会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革命性设备。此外,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ar头显来进行员工培训、技术研发。
ar背后一些核心技术,如slam(同步定位和地图构建)、全息投影技术、三维显示技术等,能够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
比如,在你看演唱会的时候,眼镜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歌词和歌手信息;在你外出踏青的时候,全息投影中出现植物、动物的相关知识;在你看恐怖片的时候,《午夜凶铃》里的贞子“真的”从电视机里爬了出来……
随着5g的加速部署,ar所需的低时延、高网速也不再是难题。未来,ar将大有作为。
然而,高成本、低续航、视野有限、设备太重等问题,横亘在消费级ar设备奔向市场的加速道上。调研机构insider intelligence称,由于缺乏价格合适的创新设备,2021年ar/vr全球市场发展将受限。
尽管ar不会明天就来,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让相关技术充分发育成熟,ar将开启下一个科技时代。


发展半导体芯片产业是中国科技真正崛起的必经之路
Pico G2 4K头显、深度传感模组PicoZense齐亮相
为物联网设计人员提供的示例工具
使用AD5933对血液凝固进行阻抗测量
物联网如何描述一个不断增长的连接“事物”网络
复盘5大科技巨头的AR梦
中国半导体需要什么样的产业资本
start()如何执行uvm_sequence
陶瓷电容器的介质类别及注意事项
轴承的损伤:保持架的损伤、安装伤痕、剥离、磨损、剥皮、蠕变
怎么在SOC验证的C代码中打印字符串呢?用printf?
无人机航拍的这些奇葩建筑你都见过吗?
变频器如何使电机加速或者减速
20多家半导体企业宣布从新三板退市,原因曝光!
300W高效环保AC/DC砖类电源——LBH300-13Bxx系列
S3E:用于协作SLAM的大规模多模态数据集
三星Note8国行版发布时间确认:9月13日发布,价格很感人,网友:还是看看华为Mate10再说
用于HDI批量生产的LDI技术
新华三:持续创新 打造数字新基建的领航者
ChatGPT成功是因为美国AI不差钱?真的吗?我不信